当一个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的领跑者悄然退居幕后,人们总会忍不住问一句:他还能回来吗?
这不是在讲某个过气明星的翻红故事,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战场上,一场正在酝酿的逆袭——吉利,那个曾连续多年稳坐自主品牌销量头把交椅的“老大哥”,如今正试图从比亚迪、特斯拉甚至新势力的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王座。
但问题来了:今天的车市,早已不是靠一款“神车”就能通吃的年代。消费者要的不只是便宜耐用,还要智能、要颜值、要品牌调性。而吉利面对的,是比亚迪DM-i技术全面开花、特斯拉持续降价搅局、小米汽车一炮而红抢走流量,以及蔚来、理想在高端市场的牢牢扎根。这场“夺冠”之战,打得赢吗?
我们不妨先看看数据。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突破42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过95%,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而吉利全年销量约17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刚过40%。数字背后,是技术路线、用户运营、品牌势能的全面差距。
可别忘了,吉利不是没打过翻身仗。
回想2017年,博瑞、博越、帝豪GS接连爆款,吉利凭借“中国设计+合资品质”的组合拳,硬生生在合资夹击中撕开缺口,实现了从“廉价车”到“国民车”的跃迁。那一次,靠的是精准洞察大众需求和快速迭代的能力。
如今,吉利手里的牌其实比当年更厚。它有纯电品牌极氪(Zeekr),主打高端市场,2024年单车均价超30万元,毛利率一度逼近特斯拉;有面向主流市场的银河系列,用雷神电混技术打性价比;还有专注小型纯电的几何,以及刚刚推出的子品牌“萤火虫”,剑指A0级代步市场。更别说,它还控股了路特斯、拥有沃尔沃技术背书、与奔驰合资研发Smart电动化车型。
换句话说,吉利不再是单一品牌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覆盖10万到百万级市场的“航母编队”。
但舰队庞大,也意味着指挥难度上升。极氪走的是极简科技风,银河强调“东方美学”,几何主打年轻趣味,品牌调性如何不打架?资源如何不内耗?这考验的已不仅是产品力,更是集团战略的协同能力。
有意思的是,吉利开始用“技术反哺”来打通脉络。比如,SEA浩瀚架构不仅支撑极氪,也开始下放给银河、领克,甚至未来可能赋能更多子品牌。这意味着,曾经分散的研发投入,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就像安卓系统统一了智能手机生态,吉利或许正试图用一个底层架构,统一起整个集团的电动化节奏。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的出海策略。2024年,吉利海外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超40%,而比亚迪同期约为45万辆。在中东、拉美、东南亚,吉利凭借左舵车优势、本地化组装和相对成熟的渠道网络,悄悄建立起第二战场。某种程度上,海外市场成了它“绕开内卷”的突破口。
但挑战依然尖锐。比如智能化——这是当前用户购车的核心决策因素之一。尽管吉利与亿咖通科技合作自研芯片,也接入了高通最新座舱平台,但在自动驾驶算法、城市NOA落地速度上,仍落后于小鹏、华为系玩家。用户不会因为“你是大厂”就买账,他们只关心“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一路开到公司”。
还有一个隐形战场:组织效率。当比亚迪用垂直整合压缩成本,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快速迭代,吉利这种传统车企出身的巨头,能否摆脱“大企业病”?从极氪独立运营、赴美上市的动作来看,吉利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让新品牌脱离母体,用更灵活的机制去搏杀。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吉利还能拿回销冠吗?
短期看,难。比亚迪的先发优势太强,且仍在加速。但长期看,未必没有机会。如果把“销冠”定义为“中国品牌销量第一”,那么随着吉利多品牌矩阵逐步成熟、出海持续放量、技术协同效应显现,2026-2027年或许就是转折点。
可问题又来了:当所有人都在拼销量时,真正的赢家,会不会是那个不再执着于“第一”,而是定义了“什么才是好车”的品牌?
吉利曾经靠大众化赢得市场,现在,它是否准备好靠差异化赢得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