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联手深圳港集团,完善出口链条,应对国际挑战

最近,咱们中国汽车圈又出了点新动静,比亚迪和深圳港集团搞了个大合作。其实说是消息,但仔细一琢磨,到底这俩家伙凑一块,能捣鼓出点啥道道?难不成,比亚迪要进军航运,还是港口那帮人打算造车?细想其实这里头的问题和门道还挺有意思。谁都知道,比亚迪这几年气势如虹,新能源一块卷死全球车企,结果连汽车出口都开始玩大规模的了,咱们中国制造是真刮起了全球风。可为啥偏偏选深圳港集团,而不是北上广某个港口?这里关乎的,不光是两个公司的事,还是中国车企出海,整个时代进程的一环。

比亚迪联手深圳港集团,完善出口链条,应对国际挑战-有驾

传统印象里,造车的就老实把车造出来,然后卖给消费者就行。可最近几年,尤其是比亚迪、吉利这些做新能源的,都开始琢磨怎么能不仅仅把车卖出去,还要把供货、运输、贸易链条全部一体化。这是不是有点像当年造船的国家要自己掌控海上航道?想一想,也有那么回事儿。过去,汽车出口也就是打个包,装上货轮,漂洋过海。可新问题来了,新能源车其实跟老燃油车在运输和组装上差别还挺大。比如电池,安全要求高、包装要求多。出海这事上,要是不自己抓住出口、物流、零部件、KD件整备、绿色港口建设等等环节,总有被别人卡脖子的风险。

你说比亚迪和深圳港集团签协议,这动机到底是什么?难道比亚迪自己搬运车还不够,非得跟港口再校个友?其实这事透着一股“掌控权和安全感”。出口多了、规模大了,物流的事儿就不小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码头人”,有时候碰上国外政策一变,运费一涨,你造再多,卖多少钱都不敢保证最后能平安到客户手上。更别说,现在全球老讲“去中国化”,欧洲、美国动不动来这么一手,加个关税、搞点贸易战。只要物流被卡住,那可就是天大的麻烦。所以,比亚迪不满足于只做车生产商,实际上也要变成一个链条整合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控上游下游的安全。

再琢磨琢磨,深圳港集团也不是盖的。这口子在大湾区有一腿,掌握着中国南部最大的一片深水港资源。港口行业其实老觉得自己是搬箱子的命,可实际上,港口要是能和像比亚迪这样的新兴头部车企玩到一块儿,就等于抓住下一段增长的新机会。这几年整个外贸市场,说句实话挺卷的,港口利润也没有以前那么亮眼。你要是还能拿大客户,顺带受点政策照顾,甚至还能把港口变得更智能、更绿色,这合作就不止“赚点运输费”这么简单了。绿色港口、数字物流、海外出口码头、KD散件整备新基地,都是下一步“港口升级2.0”的发力方向。

话说回来,这种跨界合作,看着花里胡哨,本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去觉得企业搞一块就是简单你供我用,现在讲合作,是不是核心能力在我手里,你有我没关系,我不能被你掐住脖子。比亚迪现在是谁都盯着,他们整体思路转变了,不再是“有厂子就能干”,重点是能不能把产业链的主动权跟最终利润都握在手里,这才是高明的活儿。

好,那问题来了,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出海到这么大规模了,真的能做到“掌控全球”?你看欧美人这几年可没闲着,各种加关税、限补贴、查安全,说一句不地道的,还是怕中国车厂给他们造成威胁。那我们能否用港口和渠道,把核心的后勤和路线上也掌控一遍?这事儿现在说成不成还给不出答案,但比亚迪这一步棋,已经踩在门槛上了。

再深挖一下,港口和车企联手,会不会带来新的压力?公司利润本身就紧张的,合作后是不是会出现利益分配的新摩擦?万一港口涨价或者服务跟不上,那比亚迪出口也得受影响。可你仔细想想,这种深度一体化的合作,背后还有国家的政策影响力在推。最近新能源汽车出口被当成了国家优先项目,金融、海关、税收都有绿灯。港口公司和车厂手拉手,政府看着当然乐意踢一脚帮着顺风顺水。这事,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顶层加持,光靠市场真不一定成得了。

那么,回头来看,做这种长远产业链合作,对广大的消费者有啥影响?是不是最后让买车人多花钱?还是说能买到更靠谱的中国车、甚至更便宜地买到比亚迪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新车?表面上看,车价短期可能看不出来大变化,因为行业内价格战本身太激烈了。但只要产业链、后勤、运输这些关键环节被牢牢抓住,就等于保障了价格和品质的底线。发生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疫情、地缘政治、运力紧张),这种深度合作反而是最大保障。咱们不能指望每年都是风调雨顺,预先把问题考虑到备好底牌,总好过等倒霉了临时打补丁。

再反过来看这种“产业升级”,其实放到全球都是风向标。国外企业也不是傻子,现在都在反思,是不是该放弃“轻资产”、“只做品牌”这套游戏,转头要搞回深度产业链整合?如果中国车厂这条路走通了,后面欧洲、美国的车厂也势必会跟进。这不光是中国得利,还是整个汽车行业一轮转型的开始。

比亚迪联手深圳港集团,完善出口链条,应对国际挑战-有驾
比亚迪联手深圳港集团,完善出口链条,应对国际挑战-有驾

还得问一句,这种巨头抱团捆绑,难道不怕市场竞争死板,最后变成“你有我,我有你,大家都不让新玩家进来”?确实有点这意思,但现实是,没法不这么做。全球的那点市场份额、那么多挑战,你不团结点,别人直接一刀切断你的出路。就像打仗一样,后勤补给都控制在敌人手里,前线打得再猛也是白搭。此时抱团,其实是大势所趋。等体系稳定后,再内部卷、再厮杀价格就是后话了。

说到这里,整个比亚迪和深圳港集团的合作,不就是一次典型的中国式“向内卷、向外突”的双向奔赴嘛。一边提升企业能力,另一边也在为不确定、动荡的国际局势做压舱石。这事儿如果成了,实际上对中国制造“出海”的每一个企业都是个好范本。细数下来,现在能领衔出海的中国车厂,不就为数不多这几家。能趁着时代风口把关键的命脉拉在本地,联动政府、企业和地方资源,也是实力和格局的最佳展现。跑通全链路、掌控主航道、不怕一时风雨,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还是得回到那个老问题:中国车厂这帮人已经“杀”出去了,如果能把出口、物流、产业链全盘吃下,那未来国际汽车格局还不真要变天?比亚迪敢迈出这一步,说明大局已定一半,剩下的,全看接下来的执行是不是能把嘴上说的美好蓝图落到实地,别只剩口号。这个世界,很现实,想做大事,首先得准备好打硬仗,撑下风雨的人,才有资格等到彩虹。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