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不止降本,还能超越传统动力?

新能源重卡上市潮背后赛道洗牌与深度创新的较量

新能源重卡不止降本,还能超越传统动力?-有驾

现在,新能源重卡热度正高,大家普遍认同电动重卡已成趋势,不过这背后,行业暗流涌动,变革早已不是单纯靠技术就能突破,所以我觉得,未来谁能跨越“成本”和“体系”这两道更高的门槛,谁才有资格真正领跑。

很多人看到DeepWay要赴港上市,觉得新势力要正式崛起了,对,应了行业爆发式增长这波风口,但冷静下来,再细看DeepWay这些年的表现,会发现新能源重卡想赚钱,真没那么容易。财报数字清楚地提醒我们,靠高增长刺激的热潮下,亏损压力,却天天积累,比谁家业绩更猛,不如看谁家的“护城河”更深。

新能源重卡不止降本,还能超越传统动力?-有驾

DeepWay虽然2024年全球销量排进前十,不过市场份额才2.7%,跟那些传统大厂比,依旧是“小而快”选手,销量增长是有了,可盈利还很遥远。2022到2025年中,DeepWay亏了17亿多,哪怕2024年营收涨了三倍多,依旧没能改变亏损的底色,这说明啥?新能源重卡现在大多数只是在规模换发展,边跑边烧钱,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摸清怎么挣到真金白银。

今年的价格战,把行业毛利率压到谷底,这不是DeepWay一家有的毛病,是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据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2023年通报的数据,2022年到2024年,中国主流新能源重卡平均毛利率都长期低于10%,和传统柴油重卡的15%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企业营收规模变大,没法转化为利润,背后正是成本压顶、竞争加剧的综合作用。有些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抢市场单,赢了销量,输了一地鸡毛。

再看看DeepWay的数据更直观2024年前五大客户占了全营收的一半以上,单一客户贡献四分之一还多,这意味着,客户一变脸,企业就要头疼。采购端同样严重依赖几家大供应商,尤其有的合作方又是客户,又是供应商,双重身份,谈判时你一点优势都没有,比如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贡献了超九成采购额,第一大供应商更是包揽超六成,万一对方突然提价或者断供,DeepWay要么利润暴跌,要么订单无法交付。供应链安全成了新能源重卡企业绕不开的隐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其实同类行业还有更极端的案例,比如美国某电动卡车新势力,因依赖少数电芯供应商,2023年突遭断货,直接引发停产,市值蒸发近三成,这说明,新能源重卡除要比拼技术外,更要搭建起稳健且分散的客户与供应体系,分散风险,才有可能稳健跑起来。

技术创新确实是破局关键,DeepWay这些年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三年时间超10亿元,这投入并不少,不过效果还需观察。就拿三电系统自研来说,比如其“天玑”智能驾驶矩阵,确实实现了部分核心技术自研,但目前还停留在量产初级阶段。对比特斯拉以及国内“蔚小理”的经验,他们正是能扎实推进大规模自研量产,才一步步构筑了技术壁垒,而DeepWay如果无法快步拉开技术代差,只靠“白盒”式引入外部技术,始终难控制成本利润。事实上,研发烧钱终究要变为持续降本和产品迭代的新能力,才能反哺企业成长。

还有一块经常被忽略的,是企业的“造血能力”以及体系化运作水平。比如DeepWay本身没造车资质,只能靠与别的主机厂联合定制,这决定了它在整车制造和成本控制上始终要依赖外部,利润空间也被长链条严重稀释。和一汽解放、福田欧曼等拥有全产业链自主能力的老牌重卡企业比,新势力们在规模化、生态整合和风险管理上都还差着几个台阶。

至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性价比,这几年确实是新能源重卡的一张名片。DeepWay宣称相较传统燃油车能省接近19%,可问题是,这一优势很快会被追平。2023年度比亚迪重卡在南方几个重点港口运营后,数据显示维保、折旧、能耗综合下来,仅比油卡便宜10%左右,随着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放大,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被行业整体拉小。因此,如果企业无法持续降本,缺乏应对“头部价格战”的空间,最后反而会陷入利润见底、四处救火的被动局面。

新能源重卡的突围,比的不是刚需,不是技术爆点,而是你能否构筑出体系化的降本能力,以及高度分散、灵活的客户+供应网络。谁能补齐短板,谁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市场很热,但谁都知道冷静的力量。你觉得新能源重卡行业,还会有哪些企业真正跳出“巨亏—融资—拼规模—再巨亏”恶性循环?这赛道还会不会杀出一个中国的“特斯拉”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