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61公里时速的碰撞视频,为何让三家车企连夜发布联合声明?当理想i8与东风柳汽卡车的对撞测试画面中,卡车驾驶室轰然解体的一幕被全网疯传时,这场本为证明电动车安全性的实验,意外撕开了汽车行业碰撞测试的灰色地带。
一场引发行业地震的碰撞测试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一段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成为焦点。画面中东风柳汽卡车在100公里/小时对撞后车轮弹起、驾驶室分离的冲击性场景,迅速引发"卡车质量堪忧"的质疑。尽管理想后续解释该卡车仅作为"移动壁障",但未打码的车标和选择性展示的片段,仍将东风柳汽拖入舆论漩涡。
8月6日的三方联合声明中,理想与中国汽研双双致歉,承认"信息发布不完整"导致误解。这场风波暴露出车企自建测试体系的深层矛盾:当安全验证变成营销表演,谁来定义测试的公平底线?
测试标准的"罗生门"现象
理想采用的61km/h刮底测试速度,是国家标准1.75倍。这种"超纲"测试虽能凸显产品优势,却因参数不透明引发争议。车企定制化测试与第三方机构的标准博弈已成行业常态:中保研曾因帕萨特A柱断裂事件树立公信力,而CNCAP长期被戏称为"五星批发部"。
联合声明中"严守自律底线"的倡议显得苍白。没有强制披露测试车辆状态、传感器布置等关键数据,所谓"自律"不过是又一场公关话术。当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消费者如何相信碰撞成绩不是精心设计的剧本?
对比测试的伦理边界
声明强调"杜绝贬损性对比",却暴露更尖锐的问题:用商用车作乘用车碰撞对象是否科学?卡车本就不是按乘用车安全标准设计,理想刻意展示其解体画面,与声明中"不构成对第三方评价"的表述自相矛盾。
这种营销手法并非孤例。特斯拉曾用电动卡车碾压皮卡证明电池强度,比亚迪"针刺实验"直接对标竞品。当安全测试沦为打压对手的工具,行业离真正的技术进步只会越来越远。
信息发布的控制与失控
中国汽研致歉信揭开了第三方机构的尴尬处境。作为委托执行方,其未能及时说明卡车仅作"移动壁障"的用途,反映出车企主导测试中专业机构的失语。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体传播的碎片化——脱离上下文的车祸式画面,极易演变为对非关联品牌的舆论审判。
破局之道:从声明到行动
三方倡议需要具体落地方案:建立测试信息披露白名单,强制公开碰撞速度设定、车辆改装情况等参数;由行业协会制定对比测试伦理指南,禁止跨车型/跨级别的不当对比;将流程透明度纳入第三方机构考核,建立视频发布审查机制。
安全不应是营销的筹码
欧盟NCAP要求测试车辆必须公开采购来源,美国IIHS每年更新碰撞标准防止车企"应试"。当理想们忙着用震撼画面证明安全时,或许更该思考:真正的安全不需要衬托他人的危险。正如联合声明所言,产业生态的基石应是技术而非话术——毕竟马路上飞驰的,从来不是测试场的道具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