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风云变幻,昨天还火热的技术,今天就被市场淘汰,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有一项技术除外,那就是“增程系统”。
这个曾经被认为颇为“小众”的系统,一度被大家视为“上个世纪”的技术,甚至连“过渡方案”都算不上,而时代变迁,在新能源正火热的当下,这一技术却再次火爆起来,理想、问界等诸多品牌因此销量保障,包括宝马、日产等传统车企也开始布局增程技术。
从一开始被束之高阁的“边角料”,到现在成为车企争相押注的“香饽饽”,增程系统到底经历了什么?
增程系统的百年历史
虽然增程系统近几年才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但正儿八经的说,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早在燃油车鼎盛的 1900 年,保时捷品牌创始人——比利时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就打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增程式汽车——Lohner-Porsche Mixte。
当时,这个方案还解决过皇家车队的用车问题,保时捷打造的这款增程车曾经就被奥匈帝国用于皇家车队。虽然后来并没有真正崛起,但在汽车技术历史上也留下了印记。
之后到了 1930 年,增程系统曾在欧洲短暂被追捧过。当时一些车企试图用增程技术解决小型车的动力与油耗问题,但随着内燃机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压缩比、燃油喷射等技术让燃油车效率大幅提升,增程系统结构复杂、成本也比较高的劣势被映衬的更明显,于是,这一技术方案逐渐被边缘化。
这一沉寂,就是大半个世纪。直到 21 世纪初,随着环保法规收紧和电池技术进步,才有车企把目光再次转向增程系统。
2008 年,雪佛兰 Volt 诞生,其搭载的就是 1.4L 发动机+电动机的增程系统,当时能实现的纯电续航约 56 公里(EPA 标准下),综合续航可达 570 公里。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电池成本高、电机效率有限等问题,这款车并未大规模普及,最终在 2019 年停产。
虽然百年以前就有车企开始“创新尝试”,后来也有进一步的“技术探索”,但或许是生不逢时的缘故,增程系统始终就像一个“超前的构想”,未能走向主流解决方案的“赛道”里。
为何被“冷落”几十年?
说起增程系统被“冷落”,那就不得不聊一聊其背后的原因。从技术概念和原理上来说,增程技术其实是一种通过车载增程器(发动机与发电机组合)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发电,以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原理是发动机仅作为发电机使用,不直接驱动车轮,车辆始终由电动机驱动,从而实现纯电驾驶体验与续航灵活性的结合。
这么来看,在某些场景下,这一技术甚至比纯电或燃油车更灵活。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增程技术没有被车企大面积采用?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说白了就两个原因:一是技术有“尴尬”的点;二是消费者还没那么需要。
从技术上说,它需要搭载电池和电机,还要装一台发动机和油箱,整车重量比同级别燃油车重 30% 以上。
而且,在电池成本比较高的年代,生产一台增程车,成本甚至超过燃油车。
在电池技术还没成熟的年代,“比纯电重,比燃油贵”就是最大“槽点”。
再加上之前行业力推新能源,行业对“纯电”的执念非常深,车企也将研发重心放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技术等领域,增程系统压根没有“出头”的机会。
而从场景的角度来说,过去几十年,其实消费者的“刚需”并没有达到需要“启动”增程技术的时候。
增程系统的核心优势是解决“长途续航焦虑”和“短途用电成本低”的矛盾。但在过去,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不信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最开始新能源汽车刚被推广的时候,很多人家里的电车都是“第二台车”,一般就是用于城市通勤,纯电续航 100-200 公里就够用。
真要出远门,很多人还是开家里的燃油车,增程车的“长途补能”优势压根发挥不出来。
另外,当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不高,更没什么“全场景适配”的概念,市场不需要,车企不看好,技术再有潜力也没用。
“小众技术”迎来“出头之日”
当然,凡事都没那么绝对,随着行业的发展,场景需求的变化,增程系统也迎来了“熹贵妃回宫”一般的高光时刻。
近些年,增程系统突然迎来“爆发期”,甚至成了不少车企赖以生存的主要技术方案。
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国内增程式车型销量突破 80 万辆,理想、问界等品牌的增程车型占比超 90%。
从“小众”到“抢手”,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进阶了,同时市场需求的契机也到了。
一方面,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三电技术也在不断进阶,这意味电池、电机会比以前更“给力”,增程系统也因此可以“扬长避短”。
电池成本下降,增程车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同时,高功率密度电机和高效电控系统的出现,让增程车在动力响应、能耗方面的表现大幅提升,可以做到成本低,动力强。
此外,现在的增程器很多都在采用阿特金森循环,专门针对“发电”工况优化之后,噪音、震动比传统发动机小很多,驾驶体验甚至接近纯电车。
另一方面,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越来越多用户有了“既要又要”的期待。
比如,大家希望日常通勤用电,成本低、噪音小,长途出行用油,续航不用愁;满员的时候负重高,动力也不能弱……这些要求,增程系统恰好可以完美适配,毕竟现在增程都能轻松把续航升到上千公里了,油耗又那么低,对用户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高。
理想汽车的成功就印证了这一点,直接以增程方案、“家庭定位”精准拿捏了不少家庭用户。
除此之外,行业内车企之间的“博弈”也为增程系统创造了一定的契机。
新势力车企虽然在电动化领域有比较强的创新力,但在新能源与燃油份额仍有差距的当下,想“弯道超车”,还是需要走一些“捷径”,可油可电的增程系统就很合适。
而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有了增程系统,既能充分发挥三大件优势,又能解决电动化进程的问题,也是一举多得。
目前来看,不少车企也已经在这一技术方案中得到了诸多好处。
比如,理想汽车是坚守增程技术的代表,旗下 L 系列全系采用增程系统,一度凭借“大电池+高功率增程器”的优势,使得品牌销量持续靠前。
问界也依托华为的电机、电控技术,快速推出增程车型,很快就在业内站稳了脚跟。问界 M5 以及 M7 增程版搭载的都是华为 Drive ONE 动力系统,1.5T 增程器+华为电机的组合,使得车辆在保持长续航的基础上,零百加速最快可以达到 4.9 秒。
零跑的增程系统也一直备受用户青睐,零跑 C11 增程版主打 20 万以下市场,纯电续航 110-200 公里,加上高通 8155 芯片、L2 级辅助驾驶等智能优势,价格低,续航长、综合实力强带来的“高性价比”优势愈发明显。
增程的一系列优势也逐渐被合资品牌看中,就连宝马这一过往坚守燃油路线的品牌也开始在增程领域发力,i3 增程版就是一个例子。
结语
从“小众”到“热门”,增程系统终于在新能源时代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契机。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一技术终究还是要被淘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能够解决消费者“续航焦虑”和“场景适配”问题,且可以为车企之间激烈竞争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如果能够在未来不断进化,其或许还会有更多可能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