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迷思:陈震与劳斯莱斯之殇

2025年10月3日下午的北京东四环辅路,一辆哑光黑劳斯莱斯闪灵以约6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护栏时,车评人陈震从车里走出。这场被网友拍下并疯传的事故,不仅撞碎了价值500万的豪华电动车,更撞破了“辅助驾驶神话”与“车评人专业人设”的双重幻象。

智驾迷思:陈震与劳斯莱斯之殇-有驾

15天后,陈震在镜头前首次还原经过时,那句“大概率不会再买劳斯莱斯”的叹息,为这场闹剧般的事故画上了充满讽刺的注脚。

“闪灵惊魂”:60秒的信任崩塌

根据交管部门通报的EDR数据,事发时闪灵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但当车辆前方出现施工临时护栏时,系统仅发出0.8秒的预警,远短于行业平均2.5秒的安全冗余。

网友曝光的现场图片显示,这辆落地价超530万的闪灵左前侧车身严重凹陷,22英寸轮毂扭曲变形,安全气囊全部弹出。“劳斯莱斯的车身刚性没问题,但智驾系统反应确实慢了。”一位汽车碰撞工程师分析道。

智驾迷思:陈震与劳斯莱斯之殇-有驾

事故后的12天里,陈震经历了从“沉默”到“道歉”再到“卖车”的转折。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一切负面照单全收”,却迟迟未公开事故细节,直到10月18日才露面还原经过。

而据二手车商透露,那辆事故车已被神秘买家收购,“买家说是要拆解研究智驾系统缺陷,也有人说是冲着‘事故网红车’噱头来的”。

智驾迷思:当“辅助”变成“依赖”

陈震的事故并非个例,而是折射出当下公众对辅助驾驶的普遍认知偏差。J.D. Power 2025年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显示,62%的L2/L3级智驾用户“经常双手长时间离开方向盘”,45%的受访者认为“开启智驾后车辆能应对大部分突发情况”。这种盲目信任正在酿成更多悲剧——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137起涉及智驾系统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3%。

“车企的宣传话术难辞其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锐指出。打开劳斯莱斯官网,闪灵的智驾功能被描述为“引领未来的出行伙伴”,却在小字注解中模糊了“需驾驶员持续监控”的核心前提。类似的“话术陷阱”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小鹏称XNGP为“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理想宣传“城市NOA比人类司机更安全”,这些表述潜移默化中放大了用户的信任阈值。

智驾迷思:陈震与劳斯莱斯之殇-有驾

车评人的“推波助澜”更让问题雪上加霜。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头部车评人发布的智驾相关视频中,83%存在“过度演示”行为——如双手离开方向盘自拍、闭眼“炫技”等,却鲜少强调安全边界。“我们也是被车企‘绑架’了。”一位匿名车评人透露,“不夸智驾功能,就拿不到独家试驾权,甚至会被品牌方拉黑。”陈震此前对闪灵的“丝滑”评价,正是这种行业生态的缩影。

品牌之困:劳斯莱斯的“沉默代价”

与陈震的高调道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斯莱斯官方自始至终保持缄默。截至10月20日,其中国官网及社交账号未发布任何关于事故的声明,客服人员对“闪灵智驾系统是否存在缺陷”的提问也以“不了解具体情况”搪塞。这种“冷处理”态度引发车主群体不满,某劳斯莱斯车主俱乐部发起的投票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品牌缺乏担当”。沉默的背后是豪华品牌的“身份焦虑”。数据显示,闪灵作为劳斯莱斯首款纯电动车,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达1200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45%份额。“劳斯莱斯害怕承认任何缺陷,会损害其‘无可挑剔’的奢侈形象。”奢侈品行业分析师张敏表示。

反思:谁来为“智驾时代”的安全买单?

陈震卖掉事故车的决定,像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监管层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正在修订中,拟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智驾功能的“责任边界”,并对过度宣传行为处以最高500万元罚款。行业层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驾安全共识”倡议,要求车企与车评人签署《真实宣传承诺书》。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陈震的事故或许是最好的“安全课”——当科技赋予车辆更多“智慧”,人类驾驶员更需保持清醒的“敬畏”。

智驾迷思:陈震与劳斯莱斯之殇-有驾

夕阳下,那辆被转售的事故闪灵正被拖车运往未知的目的地。它的命运,恰似当下智驾时代的缩影,陈震与劳斯莱斯的“决裂”,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成长之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