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理想i8的车主们可能没想到,自家新车还没开上路,先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
原因很简单,在新车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放了一段碰撞测试视频:
自家新车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一辆卡车,结果卡车驾驶室直接“飞”了起来,而理想i8的车身结构看起来稳如老狗。
视频一出,网友炸了锅,有人夸理想i8“硬核”,也有人质疑:
“这卡车怕不是塑料做的吧?”
事情闹到这一步,理想汽车、测试方中国汽研,还有被撞的卡车品牌东风柳汽,乘龙卡车母公司,都坐不住了。
8月6日,三方联合发了一份声明,相当于给这场风波画了个句号。
不过,事情虽然“翻篇”了,但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整个汽车行业好好琢磨一番。
一、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7月29日,理想i8上市发布会的现场,主讲人放了一段“硬核”测试视频:
一辆理想i8正面撞上一辆卡车,速度是100公里/小时。
视频里,卡车四个轮子瞬间离地,驾驶室和货箱直接断裂,整个车头翻了个底朝天。
而理想i8呢?车身结构保持完整,气囊正常弹出,电池包也没起火冒烟。
这段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太强了,网友第一反应是:“这卡车是不是道具车?”
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视频里卡车的品牌标识被打了码,结果还是被眼尖的网友认出来是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
于是,乘龙卡车的评论区瞬间沦陷:
“这车还能开吗?”
“你们家卡车怕不是豆腐做的?”
东风柳汽一看这架势,立刻坐不住了,7月31日直接发声明,质疑理想汽车的测试场景“不合规”,还保留法律追责的权利。
二、三方声明说了啥?
这场风波持续了一周多,最终以三方联合声明收场。
声明里,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都向东风柳汽道了歉,大意是:
“我们没想到测试视频会引起这么大误会,对不住了。”
东风柳汽这边也表态:
“我们理解大家想测试安全性能,但下次能不能提前商量一下?”
具体来说,理想汽车的立场是:
这次测试纯粹是为了验证自家i8的被动安全性能,根本没打算跟其他品牌比高低。
至于视频里卡车“翻车”效果太夸张,他们解释说是因为测试场景是模拟普通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卡车是随机买来的二手“移动壁障车”,配重到8吨,目的是还原真实事故场景。
不过,他们承认自己没把话说清楚,导致东风柳汽的品牌被误伤,以后会注意。
中国汽研作为测试的执行方,也承认自己工作不到位。
按理说,这种第三方机构做测试,应该把流程、标准、车辆用途解释得明明白白,但这次他们没及时说明卡车的“移动壁障车”身份,导致公众误以为是在评价乘龙卡车的安全性。
汽研方面表示,以后会完善流程,信息发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提上去。
东风柳汽这边倒是挺硬气,声明里提到自己“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还强调“实事求是”,但也没把话说死。
换句话说,他们接受了对方的道歉,但态度也很明确:
“下次再这么干,咱们法庭见。”
三、争议背后,到底谁该背锅?
这场风波里,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的“锅”其实挺明显的。
首先,测试本身没问题,车企做安全测试是常规操作,但问题在于测试结果的呈现方式。
理想汽车发布会的视频里,卡车的“翻车”效果太夸张,而自家i8的“硬核”表现又太突出,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谁强谁弱”。
这种对比,哪怕没说出口,也容易让人产生“贬低对手”的联想。
其次,信息发布的不完整是关键。
中国汽研作为专业机构,应该知道测试场景、车辆用途这些信息对公众理解有多重要。
结果他们没提前解释清楚,导致乘龙卡车被误伤,网友跑去评论区“讨伐”,东风柳汽自然要急眼。
不过话说回来,东风柳汽的反应也未必全是对的。
他们直接在评论区回怼“被摆了一道”,虽然挺解气,但也可能把事情越闹越大。
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嘴仗”很容易被围观群众当笑话看。
四、车企做安全测试,到底该不该“撞别人”?
理想i8这次测试的争议,其实暴露了一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车企在宣传自家产品安全性能时,怎么拿捏分寸?
过去,车企做安全测试,通常是拿自家车“单挑”,比如翻滚测试、侧面撞击测试,顶多是模拟真实事故场景。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撞别人”:
比如用自家车去撞其他品牌的车,或者像这次一样撞卡车。
这类测试的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效果好,但风险也大:
一旦处理不好,就成了“贬低竞品”。
其实,理想汽车这次测试的初衷没毛病。
他们想验证i8在高速对撞中的被动安全性能,这本身是对消费者负责。
但问题在于,测试结果的呈现方式和信息透明度。如果能把测试场景、车辆选择标准、数据解读讲清楚,可能就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误会。
五、行业反思:测试和宣传,到底该怎么做?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车企和检测机构在做测试、发布结果时,必须更谨慎。
首先,测试流程要规范。
中国汽研在声明里提到,测试用的卡车是随机购买的二手“移动壁障车”,配重到8吨。
这个流程本身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他们没把“移动壁障车”的用途解释清楚。
以后类似测试,最好提前说明车辆选择标准、测试场景的设计逻辑,避免公众误解。
其次,宣传要讲分寸。
车企想展示自家产品的安全性,完全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比如公布气囊数量、车身结构强度、电池包防护等级等数据。
如果非要搞“对撞测试”,就得把对比条件讲明白,比如车速、车辆重量、测试标准,不能只放个“震撼”视频就完事。
最后,行业需要自律。
这次三方联合声明里提到“杜绝贬损性对比”,这话说得挺实在。
车企之间的竞争,应该靠技术、品质和服务,而不是靠“碰瓷”对手。
检测机构也得守住底线,不能因为是车企委托的,就只挑“有利”的结果发布。
六、消费者怎么看?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风波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
以后看到车企的安全测试视频,得多留个心眼。
理想i8的测试视频确实展示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比如车身结构完整、气囊及时弹出、电池包没起火。
这些都是硬指标,值得肯定。
但消费者也得明白,测试场景是人为设计的,和真实路况未必完全一致。
比如这次的卡车配重到8吨,而实际路上跑的卡车可能更重或更轻,碰撞角度也可能不同。
所以,看安全测试不能只看“视觉效果”,得看数据、看标准。
比如测试速度是多少?
车辆重量如何分配?
有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
这些细节才是判断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七、一场误会,但值得行业警醒
理想i8的碰撞测试风波,说到底是一场“误会”。
理想汽车想测试自家车的安全性能,中国汽研执行了测试,但信息发布的不完整导致东风柳汽被误伤。
三方的联合声明,算是给事件画了个句号,但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整个行业反思。
车企想展示产品实力,这无可厚非,但得讲究方式方法。
检测机构作为第三方,必须保持中立,信息发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能打折。
而消费者呢,也得擦亮眼睛,别被“视觉冲击力”忽悠了,关键还是看数据、看标准。
说到底,汽车行业要发展,靠的不是“碰瓷”对手,而是踏踏实实把技术做好、把产品做精。
毕竟,消费者买车不是看谁“撞得赢”,而是看谁更靠谱。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