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

在我每天混迹在4S店和供应链的日子里,看到的新闻不胜其繁。最近一条消息让我印象深刻: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到达全国100家门店。这个数字其实不算特别大,但它代表着一个重要信号——岚图在推向市场的节奏变得更快了。考虑到此前的全系预订和产能争夺战,这批车的到来(暂且叫它量产版)能算是悬着的心有一部分落地了。厂家压了那么久的量产压力,就是想赶快把车推进市场,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看到这款黑科技在哪儿。

你知道吗?我提醒自己别被概念迷惑。一线的从业经验告诉我,技术再牛,没有门店的实际展示和用户的试驾,基础都是空谈。我朋友在修理厂的工作总结:这车的空气悬架,调了好几次,感觉还挺灵活,就是调试麻烦。他的第一句话让我心里暗想:空气悬架走这套路,前端要用上三腔设计,成本会不会涨得太快?而且,空气悬架这个玩意,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像那种会自己跑的气垫床,能不能靠得住?我算过粗心里,按常规,空气悬架的维护成本比传统弹簧高大概15%。

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有驾

这次岚图能成为智能出行的新标杆,真不是随便说说。他们搭载的华为乾崑ADS 4智能驾驶系统,实际用途到底咋样?我估算,行业里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激活后带来的便利,驾驶员反而更注意怎么用。开在高速上,有个朋友反映自动跟车反应慢一拍。这也让我想到,虽然我不敢说国内自主品牌的自动驾驶能跟特斯拉媲美,但我观察,差距其实就在边界调度的精准度上。

说到技术堆料,很多人容易忽略全域800V架构这个点。这个技术听上去高大上,但其实就像手机快充升级,电压提高了,充电速度自然也快。现在市场上普通的快充能到80%用30分钟,800V的架构理论上能做到20分钟以内。对消费者而言,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充电不用那么烦,外出也不用怕续航焦虑像是个空头支票。

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有驾

我还觉得,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比技术的优劣更重要。一块电池的续航,到底能跑多少公里?我估计这车官方标称百公里油耗/电耗能不能破个位数,是验证车辆省心的一个关键。有人说车子保值率能达到多少?之前我看过一份数据,新能源车存货保值大概只有70%,比燃油车低点,但会不会因为智能化加持或品牌口碑,未来能有所改善?我也不太清楚,毕竟这个数字牵扯到很多(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一种情况我一直在跟自己对抗:是不是因为研发、供应链的玩家们都在抢速度?我曾经翻了下岚图的技术资料,相比几年前,我看到其供应链已经在逐步调整,和一些像宁德时代合作的电池厂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这就像我们生活中,买菜、煮饭,不是每次都能买到最新鲜的原料,但只要稳定,吃着就舒服。

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有驾

对了,有个细节也挺让我印象深刻——我最近在相册里翻了翻,看到一张岚图泰山实车的照片,那个车的轮廓比我预想的要更硬朗,灯组的设计也更未来感。可是我心里又在打架:这设计到底能不能持久?毕竟,消费者买车看日常,看表面,而细节决定成败,我猜未来的销量会不会卡在耐用性?(这也是我猜的,没细想过。)

挺奇怪的。我们总说技术变革带来突破,但实际上,车厂最怕的还是用起来不顺手。这就像我朋友说:你说这个新手机,接口都改了,充电器换一波,还得重新适应。一样的道理,车也是。你看,卡在地库的狭窄路,自动转向和后轮转向到底谁在主导?他们都在努力让你少操心,可有时候反而添了点麻烦。这也是我一个小疑问:你觉得未来自动驾驶和换挡的交叉点会是什么?是不是会出现部分自动,部分手动这样温吞的介意态?

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有驾

像我这样每天泡在行业第一线的人,也得承认,这个市场随时可能变局。你不会想到,下一秒一辆车的灵魂就会被新技术定义?我曾经问过修理工:你觉得这车的维修难度会不会越来越高?他笑:技术升一级,痛点也会多。这是事实么?不一定,但这个行业的变化,总让我觉得像这个世界一样,充满不确定。

最后我在想,下一个爆款会不会还藏在某个角落?像这次岚图泰山到店,除了那些详尽的技术数据,还有没有被忽略的小细节?比如那拉近镜头一看,车身的线条有没有变得更流畅点?或者,那一块刚刚被挂在货架上的车标,是不是比之前的更耐刮?这些细节,才是真实感受到一个品牌的决心和用心。

岚图泰山首批量产车已抵达全国100家门店,计划于11月18日正式上市,搭载行业领先技术,成为智能出行新标杆-有驾

或者,我也可以问你,你期待的下一款颠覆性技术,会不会真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