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CEO沈斐震怒!理想高管刘杰为何拒不道歉?

高管互怼背后的真相

7月24日,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在社交平台发声,直指某条关于理想i8的负面试驾评论出自“乐道黑水军”之手。他附图的评论中称理想i8“像坐船一样摇晃”,智驾系统差点撞车,空间和座椅也不及乐道L90。这条评论语气笃定,细节具体,迅速引发舆论发酵。刘杰的回应显然带着情绪,将个体体验上升为有组织的抹黑行为,一场本可平静处理的舆情迅速升级为品牌间的高层对峙

乐道CEO沈斐震怒!理想高管刘杰为何拒不道歉?-有驾

乐道CEO沈斐的反应更为直接转发刘杰动态,仅留四字:“建议报警。”这句回应看似冷峻,实则暗含深意。在未查证信息来源的情况下,选择诉诸法律手段,既展现了对网络暴力的零容忍态度,也折射出行业竞争已从产品延伸至舆论场。沈斐此举并非意气用事,而是以退为进,将争议拉回事实轨道。安徽民间有句老话:“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可如今高管们一言一行皆被放大,说多错多,不说也错。

一张截图掀翻舆论场

乐道CEO沈斐震怒!理想高管刘杰为何拒不道歉?-有驾

那条引发风波的评论,语气像是真实用户,用词贴近日常口语,比如“坐船一样摇晃”,这种比喻在合肥街头巷尾聊车时常能听见。但网友很快顺藤摸瓜,发现该账号并无乐道购车记录,社交足迹稀疏,疑似临时注册。更有技术爱好者扒出IP归属地与乐道总部毫无关联。至此,所谓“黑水军”的指控缺乏实证支撑,反而暴露了信息甄别的盲区

有意思的是,这场闹剧让人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徽商行会间的“商战”传闻。当年两家布庄争客,一方雇人在市集散布“对方掺棉造假”,结果被查实后赔了三倍银两,还被逐出商会。如今虽无行会裁决,但市场自有公道。一位合肥老司机调侃:“现在试个车,比考驾照还讲究证据。”消费者体验本就主观,拿个例否定整体,无异于以偏概全。车企高管若都凭一条网评就拍案而起,那4S店门口岂不天天得摆香案祭舆情?

乐道CEO沈斐震怒!理想高管刘杰为何拒不道歉?-有驾

行业暗流与专业底线

智能电动车行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参数比拼,进入品牌心智争夺战。特斯拉当年面对“刹车门”事件,马斯克选择公开原始数据,邀请第三方检测,虽争议未息,但姿态赢得部分专业圈层认可。反观此次事件,理想与乐道均未提供车辆动态测试的客观数据,如侧倾角、制动距离、智驾接管率等关键指标,仅靠主观描述交锋,难服众口。

乐道CEO沈斐震怒!理想高管刘杰为何拒不道歉?-有驾

汽车工程领域有个经典理论叫“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由通用汽车在80年代提出,强调用户对产品品质的主观判断往往比实测数据更具市场影响力。蔚来深谙此道,其内饰触感、开门声学调校皆经数百小时验证。理想i8若真存在行驶晃动感,应归因于悬架调校风格差异,而非技术缺陷。毕竟,舒适与操控本就是鱼与熊掌,不同品牌选择不同取向。德国大众前技术总监费迪南德·皮耶希曾言:“一辆车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参数表,而是它如何穿过弯道时的声音。”

高管言行的边界

企业高管在公共平台发言,早已不单代表个人。刘杰作为理想副总裁,一句“黑水军”足以引发资本市场波动。2023年比亚迪与长城就油耗测试互指造假,双方高管在社交平台隔空喊话,最终导致股价双双下挫。监管层随后出台《车企舆情管理指引》,明确要求“重大事项发布需经合规审核”。情绪化表达虽显真实,却可能触碰信披红线

沈斐建议报警,看似强硬,实则为行业树立了一种应对范式:将争议交由法律而非口水解决。浙江某律所曾处理过类似名誉权案件,最终判决强调“商业批评应基于事实,超出合理范围即构成侵权”。若刘杰坚持原判,需提供证据链证明评论与乐道存在雇佣关系,否则言论边界极易滑向诽谤风险。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高管也不是段子手。

让市场回归理性

车企之间的良性竞争,应体现在研发投入与用户体验上,而非社交平台的情绪博弈。理想i8将于7月29日开启门店试驾,届时消费者自会用双脚投票。蔚来乐道L90同样面临市场检验,产品力终究要靠交付后的口碑积累。技术可以追赶,品牌信任一旦受损,修复成本远超想象。行业需要的是更多工程师文化,少一些江湖气息。当每一句评价都经得起数据验证,每一次回应都秉持专业精神,中国智造才能真正赢得全球尊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