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青岛那个网约车司机吐槽乘客的破事儿,我看了只想笑。
这根本不是什么乘客素质问题,也别上升到什么社会公德。
这就是一场大型的、沉浸式的、关于人类物种多样性的社会观察实验。你把一个完全随机的陌生人,塞进一个一平米见方的、密闭的、正在高速移动的铁盒子里,然后期待他能表现得像个文明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玄学,比相信特斯拉能靠FSD实现盈利还玄。
第一个姐们,堪称重量级选手。自己那边火烧眉毛,一个电话打过来,就把司机师傅当成了雷电法王杨永信,一个指令就要人家原地开启闪电战,七分钟的路最好四分钟给我干到。司机师傅也实诚,真就玩儿命踩油门,结果呢?人家还在电梯里慢悠悠地思考人生,心态稳得一比。
司机到了,她还一脸无辜地问,“诶?到了吗?”
这句反问,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意味。仿佛司机开的不是一台普通的家用车,而是一扇哆啦A梦的任意门,是他自己操作失误,提前把目的地给拽过来了。
最骚的是,等这位仙女终于飘上了车,画风瞬间切换,自己成了全宇宙最急的人,对着司机开始疯狂输出:“快!我赶时间!搞快点!”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把全世界都当成她家客厅,把所有人都当成她专属NPC的精神。不装了,摊牌了,在她的世界观里,地球就是绕着她的电梯转的,红绿灯都得看她的心情变色。她不是在打车,她是在临幸这辆车,是在给司机一个为她服务的机会。
再说第二个,就更典中典了。
一个小姑娘提着包子上车,直接开席。大夏天的,空调冷气一开,好家伙,那韭菜猪肉馅儿的包子味儿,简直是发动了一场覆盖全车厢的无差别生化攻击。整个空间瞬间从一个交通工具,升华成了一个《道诡异仙》里的诡异场景,那味儿冲的,太阳在外面看了都得一个趔趄。
司机师傅心软了,他看着小姑娘,脑补了一出“打工人生活不易,为梦想奔波”的苦情大戏。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掀桌子式竞争的黑暗森林里,同情心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你把对方当成需要体谅的“人”,对方却只把你当成一个会自己动的“移动餐厅”。
果然,小姑娘下车后,司机师傅收获了一份“惊喜”。包子汁精准地滴在了那块无辜的海绵脚垫上,豆浆袋像一枚功勋章一样,被庄重地安放在门把手的储物格里。这哪里是无心之失,这分明是精准打击,是行为艺术,是在用一种近乎禅意的方式告诉你:“你的车,就是我的垃圾桶,用完就扔,天经地义。”
所以别再扯什么呼吁提高素质了,真的没意思。
网约车这个模式,从根上就埋着一颗雷。它试图用技术、用算法、用一个冰冷的五星好评系统,去量化和规范一种本质上是“人”的服务。但“人”这个东西,是最大的变量,是混沌的,是不可预测的,是会在你车里吃螺蛳粉、剪指甲、甚至脱鞋抠脚的。
我作为一个也经常打车的中年人,早就悟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打开你车门的,是刚下凡渡劫的修仙道友,还是刚从精神病院翻墙出来的病友。说起来,上次打车,师傅的手机支架上居然在放熊出没,给我看沉默了。你指望用一个五星好评去约束这种随机性?这比指望蔚来的换电站能开到我家地下车库还不靠谱。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乘客比喻成三体人,可能对三体人有点不公平,他们至少还讲基本法。
大家都在聊自动驾驶,聊智能座舱,聊技术改变世界。但真正的技术奇点,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什么?不是识别红绿灯,也不是躲避加塞的汽车。
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识别哪个乘客即将呕吐,是预测熊孩子会不会把你真皮座椅当成画布,是判断一位大爷会不会在你面前用一个完美的慢动作躺平碰瓷。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才是技术的尽头,是算法无法逾越的天堑。
所以,解决网约车矛盾的最好方法,不是互相理解,不是温情脉脉的呼吁。那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玩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要么,就引入更强大的魔法来打败魔法。
比如,上车前先签生死状,或者直接在车里装一个行为监测系统,吃东西扣100,脱鞋扣200,司机觉得你烦直接扣500。用最冰冷、最无情、最反人类的规则,去对冲人性中最放肆的混沌。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以人为本。
真的,有时候你就是想一脚油门把他送到警察局!
别跟我谈什么温情,在移动的小黑屋里,只有最原始的规则才能带来和平。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