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这几年新买的车,坐进去之后总感觉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倒不是说车变得不好了,恰恰相反,车子是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级了。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过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伸手就能摸到的东西,正在悄悄地从车里消失。
就好像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一个一个都搬家了。
这种变化让人挺好奇的,到底是技术进步把它们淘汰了,还是汽车厂家在想办法节省成本呢?
今天咱们就站在一个普通用车人的角度,好好聊一聊那些正在“退役”的汽车功能,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最先让人感觉变化明显的,可能就是中控台上的CD播放器了。
就在十来年前,买辆新车,CD机那可是雷打不动的标准配置,很多人还会特意去汽车用品店买个能装几十张碟片的CD包,分门别类地放好,流行、摇滚、纯音乐,根据今天的心情和路况换着听。
那时候,给喜欢的人刻录一张CD,那份心意可比现在直接分享一个歌单要厚重得多。
可是现在呢,你再看看新出的车,别说CD机了,连那个插碟片的口子都找不到了。
这玩意儿的消失,其实一点也不冤。
你想想,现在谁听歌还用CD?
咱们的手机里下载的音乐,或者直接打开音乐软件在线听,曲库比任何一个CD包都丰富。
通过蓝牙或者数据线连接车机,比如苹果的CarPlay或者华为的HiCar,手机上的整个界面都能投到车的大屏幕上,想听什么点一下就行,方便得不得了。
从车厂的角度看,车里的空间本来就宝贵,与其留一个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光驱在那儿占地方,还不如多设计一个放手机、放水杯的储物格来得实在。
而且,CD机本身也是个成本,取消掉它,既能省钱,又能让内饰设计看起来更简洁、更有科技感,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CD机的消失,不是它做错了什么,纯粹是时代变了,它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和CD机处境相似的,还有那个叫“点烟器”的小圆孔。
这个东西的名字,现在听起来就很有年代感。
它最早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方便司机在车里点烟。
但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在车里抽烟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功能也就基本上被废弃了。
有调查就说,现在不到两成的司机会真的用它来点烟。
那它现在是干嘛用的呢?
它成了一个电源接口。
行车记录仪要从它这里取电,手机没电了插个车载充电器也要用它,有时候出去自驾游,带个车载小冰箱,电源也得插在这里。
它的实际用途,已经和它的名字完全对不上了。
汽车工程师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寻思着,既然大家都拿它当充电口,那为什么不直接在车上多装几个USB接口呢?
这样大家用起来不是更方便吗,连转换器都省了。
于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新车上,USB接口越来越多,从以前只有一个,到现在前后排都有,而且接口也升级成了充电更快的Type-C。
更进一步的,很多车直接配备了无线充电板,手机往上一放就开始充电,连线都不用插了。
这么一来,点烟器这个曾经的“标配”,自然也就慢慢地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要说最有争议的变化,那肯定是实体按键的减少了。
以前我们评价一辆车的内饰好不好用,有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开着车的时候,眼睛不用离开路面,手凭感觉就能不能方便地操作常用功能,这叫“盲操作”。
比如你想调一下空调的温度和风量,或者想切首歌、调一下音量,伸手一摸,一个旋钮或者一个按键,转一下、按一下,就能搞定,心里特别踏实。
但是,自从特斯拉带火了超大中控屏之后,汽车内饰的设计风向就全变了。
很多新车都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一块大屏幕里,中控台光溜溜的,看起来确实很酷,科技感十足。
但用起来真的方便吗?
恐怕很多司机心里都要打个问号。
试想一下,你在高速上开着车,突然觉得有点冷,想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你得先用眼睛去屏幕上找到空调的图标,点进去,再在屏幕上点那个加号,有时候甚至要进入好几层菜单才能找到。
就这么几秒钟的分神,在高速行驶时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好在,这种“唯大屏论”的风气现在似乎有了一些转变。
很多车企也收到了用户的抱怨,开始重新思考科技和实用之间的平衡。
一些品牌的车型又开始把空调、音量这些最常用的功能,用实体按键或者旋钮的形式给加了回来。
这并不是设计的倒退,反而是一种更成熟、更人性化的表现。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安全和便利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还有一个让很多人,特别是喜欢长途自驾的朋友们感到没安全感的变化,就是备胎的消失。
过去,后备箱里放一个备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是我们跑长途、走烂路的底气所在。
可现在,你打开很多新车的后备箱盖板,底下可能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一小瓶补胎液和一台小小的充气泵。
有些电动车为了减轻重量,甚至连这些都不给。
车厂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充分:第一是为了减重,车子轻一点,燃油车就省油,电动车就能跑得更远;第二是为了节省空间,拿掉备胎,后备箱能做得更大更平整;第三当然也是为了降低成本。
而且他们也有数据支持,说绝大多数车主在轮胎被扎了之后,并不会自己动手换备胎,而是直接打电话叫道路救援。
既然这个东西大家都不怎么用,那干脆就取消掉好了。
这个逻辑对于大部分时间在城市里开车的人来说,问题不大,毕竟现在道路救援服务很方便,打个电话很快就有人来帮忙。
但对于那些喜欢往偏远地方跑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在手机都没信号的深山老林里,轮胎要是出了问题,那一瓶小小的补胎液可能根本不管用,那时候你才会怀念那个又黑又重的备胎是多么可靠的“救命稻草”。
所以,备胎的消失,实际上是用大多数人的便利,牺牲了一小部分人的极限情况下的安全保障。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一些充满机械质感的东西也正在离我们远去。
比如机械手刹,就是那个需要你用力拉起来,还会发出“咔咔”声的拉杆。
现在基本都被一个小小的电子手刹按钮取代了。
电子手刹确实省地方,还带一个叫“自动驻车”的功能,等红灯的时候脚可以从刹车上解放出来,非常方便。
但对于一些喜欢驾驶的人来说,那种拉起手刹,感觉车子被牢牢固定的机械感,是电子按钮无法替代的。
还有就是传统的机械钥匙孔,以前上车、点火,是“插钥匙、拧钥匙”这一套充满仪式感的动作。
现在呢,钥匙放在口袋里就行,走近车门自动解锁,上车按一下启动按钮,车就着了。
虽然方便了无数倍,但也少了一点人与机器交流的感觉,而且很多人也因此养成了出门到处找钥匙的“坏习惯”。
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汽车正在从一个纯粹的机械工具,变成一个越来越智能化的电子产品。
我们得到了便利,但也失去了一些过去那种纯粹的驾驶乐趣和仪式感。
最后,像以前高端车标志的氙气大灯,现在也基本被LED大灯全面取代了,因为LED灯更亮、更省电、寿命更长。
车顶上那根长长的收音机天线,也从“鲨鱼鳍”的造型,进化到直接集成在玻璃里,让车身看起来更光滑,风阻也更小。
这些变化背后,其实都反映了一个核心逻辑:汽车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淘汰掉那些使用频率低、或者有更好替代方案的旧功能,换上更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更高效、更智能的新技术。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告别过去,拥抱未来。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怀念那些消失的老物件,但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减法”,才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加法”,让我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轻松和便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