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按键与大屏之争
“去掉花哨的屏幕,回归原来的按键!简单点好。”
“物理按键用起来方便,屏幕操作反而复杂。”
“你说语音控制好,但有没有考虑实际使用时的环境和心情?”
“到底要不要保留实体按键?”
“汽车是该要大屏还是按键?”
关于汽车是否必须配备实体按键,确保一些功能不被大屏取代的讨论还在继续。网友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年轻用户喜欢全触屏的内饰,而中年、老年以及部分中青年司机更习惯实体按键。于是,“年龄”成了讨论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难道说,中老年人真的适应不了现在的智能座舱吗?
全触屏设计影响驾驶安全
我以前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被一些网友说我是“老古董”或者“古墓派”。其实我只是个中年人,对新事物也一样感兴趣。但对全触屏的车内设计,我确实不太适应。
主要原因就是它影响了我开车时的注意力。比如夏天进车后,第一件事是调空调,把温度和风量调低,尽快降温。等温度合适了,还要再调回来,不然温差太大人会不舒服。但用大屏幕来调空调、风向、座椅通风这些功能,至少要进三到五个菜单,每一步都要看屏幕,眼睛就从路上移开了,挺危险的。
不看屏幕调空调难
不看屏幕怎么调准?
因为屏幕没有触感,没法形成习惯性的操作;有些车的屏幕还能左右转动,更难记住位置。所以必须盯着看才能调好。
这和开车时低头看手机有什么区别?
结果就是,大家只能在开车前先把空调调好,路上想调只能让副驾帮忙,或者等红灯再动手——这不就成了用户去适应车,而不是车来方便用户吗?这样的体验真的很不方便。
语音控制的局限性
语音控制虽然方便,但不能完全替代实体按键。
支持全触屏座舱的人常问:“为什么不用语音控制?”确实,语音在某些情况下很实用,但它有使用场景的限制。比如,开车时如果车内有人交谈,突然用语音指令操作空调、座椅、风量等,不仅打断对话,还可能让司机分心,影响安全。
此外,语音识别也有误差,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或者语速快、口音重的情况下,容易出错。而实体按键则直观、快速,不需要思考或等待系统响应。
所以,语音控制是辅助工具,不是万能方案。保留一些关键的实体按键,能让驾驶更安全、更高效。
语音触控混用问题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觉得这段话表达得挺清楚的,但语言上可以更简洁、朴素一些。比如这样改写:
“如果只能用语音控制,就不太方便;全触屏又影响安全,两种方式混在一起反而不顺手。而且如果车机设置成‘免唤醒’模式,开车时聊天容易误操作,比如说到‘下一个’或‘关空调’,车机可能会突然回应,执行错误指令,这样就更麻烦了。”
这样的说法更平实,也更容易理解,适合用来和朋友聊聊汽车体验。
实体按键更安全
一个叫《Vi Bilagare》的机构做过测试,当驾驶员同时调节温度和多媒体时,只能用屏幕操作的车需要45秒,而有实体按键的老车只要10秒。
这35秒的差距,会让前车更容易发生事故。
所以《What Car》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还是更喜欢实体按键。这个数据更有说服力。
但国内目前对汽车实体按键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很多车都变成了全触屏。厂家这么做也挺正常,因为大屏幕成本高,能省一个按键就省一个。再加上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厂家恨不得连方向盘旁边的拨杆都不要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车开始用怀挡,因为电子换挡加怀挡最便宜。
但有一点要清楚:任何影响驾驶安全的设计,都是不好的设计。再酷、再高科技的设计,也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汽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摆样子的。所以,最基本的功能,比如空调、灯光、雨刷这些,还是应该保留实体按键,不能让厂家随便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