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宣布其首个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正式启动,首批小鹏G6与G9车型顺利实现量产下线。
这座拥有百年积淀的工厂,累计生产超过300万辆整车,为奔驰、宝马、捷豹等豪华品牌代工过产品,如今首次向中国品牌敞开大门。
01 代工皇帝的困境与小鹏的救场
麦格纳斯泰尔首席执行官罗兰·普雷特纳去年5月曾坦言:“格拉茨工厂在未来三年将非常困难。 ”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和电动车生产订单不足给这家百年工厂带来巨大冲击。
小鹏的到来恰逢其时。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成了麦格纳眼中的“救命稻草”,这种合作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订单,更让其有机会学习中国在电动车制造和装配上的先进技术。
麦格纳国际2022年全球营收达378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第392位,员工超过17万人。 表面风光的背后,是代工业务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前代工的都是油车,而且量不大,更重要的是,代工油车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02 小鹏选择代工模式的精打细算
对于新进入欧洲市场的汽车品牌来说,自建工厂需要巨额投资和漫长建设周期。 借助麦格纳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小鹏可以立即开始量产,大大缩短了市场进入时间。
这种合作模式还能帮助小鹏规避部分关税壁垒。 欧盟自2024年10月起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小鹏汽车面临的税率为20.7%,叠加原本10%的基准关税,综合税率高达30.7%。
通过本地化生产,车辆以半散件(SKD)的形式运往奥地利,仅需支付较低的零部件进口关税,非整车的惩罚性关税,成本优势显著。 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欧洲本地供应链和环保法规要求,又能让小鹏更加专注于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核心优势。
03 欧洲市场潜力与政策倒逼
欧洲电动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与结构转型并存的阶段。 2025年1月至5月,欧盟汽车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电池电动汽车(BEV)市场份额仅15.4%,混动汽车(含HEV、PHEV)占比高达43.3%。
这种市场结构意味着巨大潜力与挑战并存。 欧盟碳排放考核正不断趋严,当前目标为93.6g/km(2025-2029年)、49.5g/km(2030-2034年),2035年起实现零排放。
2025年迎来考核节点,若无法完成,车企将面临单台车数千元罚款。 这一政策倒逼力度大,正在加速欧洲电动化转型。 在满足欧盟减碳目标的情况下,2025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将达到378.9万辆,同比增长超28%。
04 小鹏的欧洲业绩与战略布局
小鹏汽车自2021年以挪威为起点进入欧洲市场后,持续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目前产品已覆盖全球超46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1月至7月,小鹏汽车海外销量达18701辆,同比大幅增长217%。 在欧洲市场,小鹏已成为欧洲中高端纯电汽车中国品牌销量第一。
2025年上半年,小鹏在欧洲市场的注册量超过8000辆,其中主力车型小鹏G6贡献了67%的销量。 在丹麦市场,小鹏G9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45%。
小鹏汽车在欧洲采取了灵活的市场策略。 以丹麦为代表的直营代理模式;以北欧其它国家为代表的代理模式;以德国与法国为代表的子公司+经销商的模式;以欧洲其它国家为代表的总代理模式。
05 研发与生产全价值链布局
除了与麦格纳的生产合作外,小鹏汽车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已正式启用。 这是小鹏品牌下的第九个全球研发中心。
该研发中心以“In Europe, With Europe”为核心战略,深度挖掘欧洲用户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 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在欧洲已完成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价值链布局,为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未来,在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的技术加持下,小鹏计划在麦格纳工厂投产更多涵盖不同品类的产品,包括纯电平台轿车、中型SUV、中小型SUV及超电车型等,持续完善在欧洲市场的产品矩阵。
06 中国车企出海的新模式
小鹏与麦格纳的合作代表了中国车企出海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与国际知名代工厂合作,快速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种模式有多重优势:一是可以规避关税壁垒;二是能够降低成本;三是能够更快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四是减少了自建工厂的风险和投入。
从行业角度看,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海外较量,正在从简单出口贸易转向深度本地化运营。 小鹏汽车在欧盟的一系列举动,并非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盘集政策应对、成本优化、品牌提升和技术本土化于一体的整体操盘。
这也标识着小鹏正从“贸易出海”深化为“技术出海与生态出海”。 通过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实现品牌价值、用户体验与合规要求的全面升级。
小鹏汽车在欧洲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体系。
德国慕尼黑的研发中心深度挖掘本地需求;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提供高品质的生产制造;覆盖欧洲18国的销售网络确保产品直达消费者。
这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战略,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次在欧洲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运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