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玩意儿,真的是越开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说起来也怪,原本想着买台电动车省点油费,既环保又省钱,怎么这才三年不到,轮胎就像一只只吸金的小怪兽,把省下的钱全都默默吞了。有网友就吐槽了,家里那台新能源一年半就换了两条前胎,光花这轮胎的钱都能快买个小米手机了。这到底咋回事儿,难道所谓的绿色出行,就是从自己钱包变绿开始的?
话说回来,轮胎不是啥高科技产品,为什么用在电动车上的时候就价格翻番了呢?同样一辆车,燃油车四五百一条的胎,放新能源车上摇身一变就能卖一千五起步,还动辄高配加价。搞得人家油车开个五六年胎纹还厚得打滑,电车三万公里直接就该进修理厂。厂家没事偷工减料,还是我们真是开得太豪横?
第一反应,大家肯定是觉得“商家坑人”,专门在新能源用户身上薅羊毛。可仔细一打听才发现,还真不是纯粹瞎涨价。新能源车光那电池板子,往车肚子下一塞,吨位立马拉拉升。以前车一吨出头,现在动辄两吨往上,极氪001这种家伙比两台卡罗拉还沉。你要是轮胎用得不扎实点,真有点出门就是玩命的意思。轮胎撑不住直接爆胎,不就等于抱着颗定时炸弹上路?
这还没完,新能源车最大乐趣就是“一脚电门一脚推背”,那扭矩上来跟炮仗似的。油车你再踩,反应慢悠悠,电车上来就是正面冲击波,对轮胎那叫一个痛快地虐。一天到晚在市区红绿灯跟人飙加速,轮胎的磨损也就瘆得慌。同样是臭打嗝,运动鞋和皮鞋老化速度也能一样?本来厂家就得用比以前材料更硬、更高强度的结构,还不能太重。总不能让客户觉得推背劲儿少,电耗高吧?
发动机不要了噪音少了,人的耳朵就开始事儿多了。轮胎噪音竟成了新能源的“头号公敌”。大家都讲究安静“高级感”,厂商只好想尽法子给胎里头加静音棉、搞什么声学腔体,这些成本可都得我们这群傻乎乎的消费者买单。你愿意天天听耳朵嗡嗡响,省钱用便宜胎?结果直接续航掉10%,噪音还暴涨,那你买电动车图啥?
最让人崩溃的是,这些高大上的大轮毂,跟潮流似的,一车一换就上18、19、20寸。以前十五、十六寸的轮胎全天下都是,你选随便选,便宜也有好货。现在只要跟着潮流走,轮毂大了,胎价直接贵出天际。一条19的胎比17的贵出来四五百,要是玩点极限,22寸一条胎能顶两个月工资。这钱谁扛得住?关键你还不能随便“凑合”,厂家明着暗着告诉你,没配套轮胎小心出安全事故,到时候保险都不认。
可能有人会不服:凭啥咱电动车主得当“韭菜”给厂商新技术买单?不就是个轮胎吗?既然厂家9696不让咱便宜,也有人开始琢磨,用普通燃油车胎顶上。表面玄乎其玄,其实换成油车胎,接下来掉电掉得飞快,噪音大得跟坦克上路,“好运”再碰上爆胎,这点冒险精神也不是谁都能有。看下来,老实人没啥好路走——想便宜,就只能祈祷家里对面开个轮胎批发市场。
其实也不是说厂商一点良心都没有,毕竟谁家的钱都是钱,哪能一直玩套路?不少国产品牌也开始琢磨自主EV专用胎,像什么玲珑、朝阳,价格直接砍了好几百,还把“黑科技”搬上来。听说啥静音棉、低滚阻一套都配齐了,1000块左右的价,比国外那些高傲的“大牌”性价比高多了。一些新品牌甚至能控制到五六百,给喜欢尝鲜的车主多了点选择。只是,心理阴影面积还是在,只要一想到新车轮胎价值快赶上一台二手小摩托,心里就不是味儿。
真正的问题,其实还不是钱花在哪儿——而是咱整个用车观念是不是得从头梳理一遍?原来咱买燃油车,顶多一年三百一千油费,轮胎啥的几乎都不放在经济账单里。如今电动车把花钱方式“隐身”了,省的油钱多半又让“专用耗材”给反收走。光算一笔油钱省多少,其实整个账面并没有便宜到哪去。咱买电车,到底是为了环保、零排放,还是图个“省钱”的幻觉?看起来便宜了,实际上只是把钱悄悄换了地方花。
还有个问题很多人容易忽略,就是电动车轮胎背后那些“规模效应”的坑。新能源毕竟还不是主流,百分之十几的市场渗透率,跟燃油车比还差远了。全球那么多轮胎厂,能专门为你这点新车量去单独设计供货?小众产品注定没法平摊研发、生产成本,因此只能“贵有贵的理”。等到有一天新能成为主旋律,那时轮胎说不定样样降价,到处都是,谁还盯着咱们钱包薅羊毛?
现在这套玩法,像极了“初代智能手机”的套路:刚出来时模样新颖,价格上天,啥东西都标“专用配件”。但慢慢的,技术普及了,价格一定会下来。关键是咱们当前要怎么平衡——你能接受为新体验掏点学费,还是“坚持本心”等个三五年,让降价红利来敲门?
哪怕你再精打细算,新能源车一个接一个新毛病,却一定会有厂家、供应链、配套厂商来齐头并进地收割——总有点“新赛道全员吃肉,只有消费者成韭菜”的味道。但谁又能否认“科技进步”不是要靠这批孤勇者去“先行交学费站岗”?
所以我总觉得,电动车这事儿不是一桩买卖,而是一场观念革命。你到底愿不愿意花点钱为未来买单?你是只看眼下账单,还是看得远点,不怕被当小白鼠?当然,咱老百姓图的就是点实惠和安全,当前这个阶段折腾出来的事儿也确实烦人,但等风潮一过,轮胎降价成白菜,咱还能拿现在的吐槽当个笑话讲。
就像刚开始用智能手机时,大家也觉得几十块的“贴膜”是智商税,最后不还是都习惯花钱买舒心?如今的新能源轮胎,也就是走在那条“初期交费,后期红利”的老路。谁让咱赶上这股东风,想省点钱养车,还得耐住性子,盼着国产品牌卷起来,慢慢把这些花里胡哨的成本卷没了。
当然,别的咱不敢保证,至少“卷到没朋友”这事,中国这些轮胎厂家是真擅长。轮胎的事,不会一直是让大家割肉的生意,咱就等着看他们怎么互卷的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