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38倍!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国人信心拷问回应曝光

2025年9月21日晚,一则消息如平地惊雷,在全球资本市场激起万丈波澜:沃伦·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正式清仓其持有的全部比亚迪股份。这场跨越17载、收益高达38倍的投资传奇,至此落下帷幕。消息一经证实,国内舆论场旋即沸腾,股民与普通民众情绪复杂交织,既有对“股神”离场的隐忧,更引发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民族品牌国际地位,乃至国人对“中国制造”信心的深层拷问。

巴菲特与比亚迪的缘分,始于2008年9月那个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在查理·芒格的极力推荐下,伯克希尔以每股8港元的“白菜价”认购了比亚迪2.25亿股H股,总计约18亿港元。此后十余年,巴菲特一直重仓持有,亲历并见证了比亚迪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池制造商,蜕变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巨头。然而,这场漫长的资本联姻在2022年8月迎来转折,伯克希尔开始分批减持,直至2025年9月最终清仓。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对此回应得体而坦然:“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感谢芒格和巴菲特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这番话语,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触动了国人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和民族品牌韧性的集体关切。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绝非仅仅是估值过高或地缘政治博弈的简单注脚。其背后,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尤其是在查理·芒格这位“精神导师”离世之后。比亚迪股价在2020年至2022年间累计涨幅超600%,市盈率一度突破200倍,这无疑已远超巴菲特对传统制造业“价值投资”的舒适区。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接近30%的“拐点”,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欧洲反补贴调查等地缘政治逆风,都让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海外扩张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伯克希尔的投资重心明显转向防御性资产,加速增持西方石油、日本商社等传统能源及高股息标的,这与减持高成长性、高估值但风险敞口增大的新能源汽车股形成战略呼应。巴菲特曾言“我们会找到这些资金更好的配置用途”,这并非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的否定,而是其对行业发展阶段判断的审慎和对投资组合稳健性的极致追求。

然而,巴菲特长达17年的投资实践,本身就是对中国制造强大实力的最有力背书。高达38倍的投资回报,足以载入全球价值投资史册,更是对比亚迪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能力的最高褒奖。比亚迪凭借“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构建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的垂直整合产业链优势,这道护城河令对手难以复制。其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0%,成本降低30%,成功破解“安全”与“能量密度”的行业悖论。2021年推出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将亏电油耗压至3.8L/100km,综合续航超1200公里,百公里加速进入7秒俱乐部,重塑了混动市场规则。2024年迭代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底板集成,使车身扭转刚度提升50%,续航突破1000公里。面对智能化浪潮,比亚迪更是投入巨资,计划在2025年投入200亿元建设智算中心,并与Momenta、地平线等企业合作,力求在L3级智驾落地时间上扳回一局,其“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甚至将L3级功能下探至15万元市场。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更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使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12.8亿元,累计销量214.6万辆,持续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首个登顶全球新能源销冠的中国车企。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电动化“上半场”迈向智能化“下半场”,站在全球创新的聚光灯下。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汽车行业十大趋势”明确指出,中国车企正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国际品牌开始利用中方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优势反哺其全球战略,成为合资新范式。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已近七成,并在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形成多元化布局。例如,比亚迪海鸥等车型已出口至全球上百个国家,累计销量超百万辆,成为中国纯电车的“出口王”。这表明中国制造已凭借AI算法、数据积累、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座舱体验以及高性价比,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重塑了国内市场格局,更以强劲的势头引领国内品牌出口,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势能。

因此,巴菲特的离场并非挑战,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阶段的机遇。它促使我们更加聚焦内生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不应依附于某位投资者的去留,而应根植于民族企业扎实的技术积累、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动下,2025年前八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50%,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全球创新的聚光灯下,以技术普惠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版图,这份信心,源自我们自身的力量,而非外部资本的“背书”。

巴菲特走了,比亚迪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征途仍在继续。这场资本的告别,恰是民族品牌独立自信、走向全球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们应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看待资本流动,更要坚定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持民族品牌在技术深水区持续突破,在全球化浪潮中乘风破浪。中国制造的未来,在于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在于构建全球领先的产业链生态,而非单纯依赖外部认可。中国品牌正以实力书写新的篇章,这份信心,源自我们自身的力量,也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