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至茂300kW功率回馈式负载,能耗直降80%,效能与环保兼得

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持续攀升,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日常出行的座驾。伴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作为其配套基础设施的充电桩,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从过去的较低基数,以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72% 的惊人速度,从 2016 年的 20.1 万根增长至 2022 年的 521 万根 ,并且这一增长趋势仍在持续。

宁波至茂300kW功率回馈式负载,能耗直降80%,效能与环保兼得-有驾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能量补给站”,其性能与质量直接关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与推广普及。因此,充电桩在投入市场前,严格且全面的测试环节至关重要,它是确保充电桩能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保障。传统的充电桩测试方式普遍采用固定阻性负载来模拟实际充电工况。在这种测试模式下,通过并联大功率电阻器,将充电桩输出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以此来模拟充电过程。这种传统测试手段存在诸多难以忽视的弊端。

在能耗方面,传统测试方式堪称 “电老虎”。以单个 150kW 直流桩测试为例,每小时的耗电成本就超过 200 元。若进行更大型的测试项目,能耗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某充电桩企业采用传统测试方案时,单桩完整测试周期需 72 小时,其中测试能耗占总成本的 42%,这无疑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经济负担 。从环保角度审视,如此高耗能的测试模式与当下全球大力推行的 “双碳” 目标背道而驰。大量的电能被无谓消耗,间接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更大压力。随着 “双碳” 政策的日益严格,传统高耗能测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策限制与社会舆论压力。部分地区已开始对高耗能企业征收碳税,这使得采用传统测试方式的充电桩企业可能面临额外的成本支出;车企与运营商为满足绿色供应链要求,也对高耗能测试环节颇为忌惮,因为这可能对其品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传统测试方式的测试效率也极为低下。由于缺乏智能化测试调度,设备利用率不足 40%。还是上述提到的某企业,其采用传统测试方案时,单桩完整测试周期需 72 小时,其中负载匹配调试耗时占比达 35%。在如今这个追求高效、快速迭代的时代,这样的测试效率严重制约了充电桩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的周期被大幅拉长,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变化。

传统测试方式在模拟真实场景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复现真实场景中的动态功率波动。在实际充电过程中,由于车辆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存在差异,充电曲线会呈现出复杂的变化。不同品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其电池特性与充电需求各不相同,传统的固定阻性负载无法精准模拟这些复杂多变的实际工况,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充电桩的真实性能与可靠性 。

“耗能巨兽”:传统测试方法剖析

(一)电阻负载的 “暴力耗能” 本质

传统充电桩测试中广泛使用的电阻负载,其工作原理基于焦耳定律。当电流通过电阻时,电能会以热能的形式被消耗掉,即产生热量,这是一种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并散失到周围环境中的 “暴力耗能” 方式 。在实际的充电桩测试场景里,以 300kW 超充桩为例,若进行满功率 1 小时的测试,依据公式 “耗电量 = 功率 × 时间”,可知其单次测试需消耗 300 度电。假设工业电价为 0.8 元 / 度,那么单次测试的电费成本就高达 240 元。倘若某企业年检测 1000 台超充桩,按照每台超充桩测试 1 小时计算,总耗电量将达到 30 万度,电费支出为 24 万元。从碳排放角度来看,根据 “1 度电 = 0.272kg 标准煤” 的换算关系,如此规模的检测,其碳排放量相当于燃烧 80 吨标准煤,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充分凸显了传统电阻负载测试方式在能耗和碳排放方面的严峻问题。

(二)动态测试中的成本叠加效应

超充桩的性能验证,除了常规的静态测试,还需要进行动态测试,如 “功率脉冲冲击”“阶梯式加载” 等。在这些动态测试过程中,由于传统电阻负载测试方案需要频繁启停设备,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能耗问题。例如,进行一次功率从 100kW→300kW→100kW 的脉冲测试,单次耗电量就会超过 500 度,成本也会随之超过 400 元,相较于静态测试,能耗和成本都大幅增加 。电阻负载在工作前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热,这一过程不仅消耗额外的电能,还会导致单台设备的测试时间大幅延长,长达 4 小时。若某企业年检测千台设备,按照每台设备测试 4 小时计算,总共需投入 4000 工时。假设每工时的人力成本为 50 元(此数据仅为示例,实际人力成本会因地区、行业等因素有所不同),那么人力成本就会超过 20 万元。如此高昂的能耗成本和人力成本叠加,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超充桩产业的推广。

(三)环保与经济双重压力下的窘迫

在全球积极响应 “双碳” 目标,大力倡导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传统高耗能的电阻负载测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政策层面来看,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高耗能企业征收碳税。对于采用传统电阻负载测试超充桩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原本高昂的测试成本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笔额外的碳排放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形象角度分析,在当前注重绿色供应链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市场环境下,车企与运营商都需要满足绿色供应链要求,以维护良好的品牌声誉。而高耗能的测试环节,无疑会成为企业的一个 “污点”,可能导致企业在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中受到负面影响。较低的 ESG 评级不仅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融资能力,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传统高耗能测试模式在环保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正陷入日益窘迫的境地,急需一种更加绿色、高效、经济的测试解决方案。

宁波至茂的破局之道: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

(一)技术原理深度揭秘

宁波至茂科技推出的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宛如一位 “能源魔术师”,以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彻底颠覆了传统测试方式的 “耗能” 逻辑。该设备核心技术在于双向变流器与三电平拓扑结构的精妙组合。当超充桩进行测试输出直流电时,双向变流器迅速发挥作用,将直流电高效转换为交流电 。随后,三电平拓扑结构凭借其在高压、大功率应用中的卓越性能,对转换后的交流电进行进一步处理,使其能够精准同步至电网的频率与相位。经过这一系列精密处理后,原本会被无谓消耗的电能,成功反向回馈至电网,实现了从 “耗能” 到 “馈能” 的革命性转变。

为了进一步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宁波至茂在设备中创新性地采用了 SiC 碳化硅功率器件。与传统的硅基功率器件相比,SiC 碳化硅功率器件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这一特性使得设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将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惊人的 98.5%,而传统电阻负载的能量转换效率仅在 60%-70% 之间 。如此高的转换效率,不仅为节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在技术层面展现了宁波至茂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创新实力。

宁波至茂300kW功率回馈式负载,能耗直降80%,效能与环保兼得-有驾

(二)节能效果显著

在 300kW 超充桩测试中,宁波至茂的功率回馈式负载方案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节能效果,与传统测试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满功率运行 1 小时的测试为例,传统方案需消耗 300 度电,而宁波至茂方案仅耗电 30 度(含设备自耗电)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出其节能率高达 90%,即(300 - 30)÷ 300 × 100% = 9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宁波至茂方案在能耗控制方面的巨大优势,为超充桩测试的节能之路开辟了新的方向。

若将视角放大到大规模检测场景,其节能效益更是凸显。假设某企业年检测 1000 台 300kW 超充桩,按照每台超充桩测试 1 小时计算,传统方案下总耗电量将达到 30 万度。若工业电价为 0.8 元 / 度,那么电费支出为 24 万元 。而采用宁波至茂方案,总耗电量仅为 3 万度,电费支出降至 2.4 万元,年节省电费高达 21.6 万元。如此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电费节省,无疑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三)成本降低多维度体现

从测试时间维度来看,宁波至茂功率回馈式负载的动态响应速度极快,≤5ms 的响应速度使其无需像传统电阻负载那样进行长时间预热。这一优势直接体现在测试时间的大幅缩短上,单台设备测试时间从传统方案的 4 小时,压缩至仅 1 小时 。若某企业年检测千台设备,按照每台设备测试时间计算,传统方案需投入 4000 工时,而采用宁波至茂方案仅需 1000 工时。假设每工时的人力成本为 50 元(此数据仅为示例,实际人力成本会因地区、行业等因素有所不同),那么人力成本就从 20 万元降至 5 万元,节省了 15 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 。

在设备复用率方面,宁波至茂的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展现出强大的兼容性,同一负载设备可轻松兼容 1kW - 300kW 的功率范围。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不同功率等级充电桩的测试时,无需频繁更换设备,大大减少了设备采购成本 。对于一些资金相对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一优势尤为关键,它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设备投入,满足多样化的测试需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的资金空间,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

(四)环保贡献突出

在积极响应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宁波至茂的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在环保领域的贡献十分突出。通过精准的电能回馈技术,该设备大幅减少了超充桩测试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年检测 1000 台 300kW 超充桩为例,采用传统测试方案时,因消耗大量电能,间接导致的碳排放量巨大。按照 “1 度电 = 0.293kg CO₂” 的换算关系计算,传统方案年检测 1000 台超充桩,消耗 30 万度电,其碳排放量相当于 87.9 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300000 × 0.293 ÷ 1000 = 87.9 吨) 。而采用宁波至茂的功率回馈式负载方案后,年耗电量降至 3 万度,碳排放量仅为 8.79 吨(30000 × 0.293 ÷ 1000 = 8.79 吨),减少了近 80 吨的碳排放量,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了积极力量。

宁波至茂的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完全符合国家 “绿色检测” 补贴标准,这为采用该设备的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部分地区为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检测技术,会提供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等补贴政策。企业在享受设备带来的节能、降本、环保等多重优势的同时,还能获得政策层面的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这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在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企业积极投身于绿色检测事业,共同为实现国家 “双碳” 目标而努力。

全链条应用场景展示

行业认可与市场验证

(一)权威认证与国标参与

宁波至茂的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获得了 CNAS 实验室认可,这一认可意义非凡。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 ,其对实验室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极为严格。获得 CNAS 实验室认可,意味着宁波至茂的检测数据具备国际互认效力,可直接用于出口认证。这不仅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消除了检测数据认可方面的障碍,也彰显了设备在检测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标准制定领域,宁波至茂积极参与并深度融入,主导或参与制定了《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等 12 项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规范了产品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安全标准等多方面内容。宁波至茂能够参与其中,表明其技术方案和产品特性得到了行业权威机构与众多企业的广泛认可,成为行业基准。这不仅体现了宁波至茂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实力与前瞻性,更使其在行业发展中拥有了引领方向的话语权,对推动整个充电桩检测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头部客户的信赖选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头部车企在超充桩研发测试中,纷纷选择采用宁波至茂的设备。以特斯拉为例,其在研发新一代超充桩时,对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要求极高。宁波至茂的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凭借其精准的动态测试能力和高效的能量回馈技术,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充电工况,为特斯拉超充桩的研发提供了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 。通过使用该设备,特斯拉成功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快速将新一代超充桩推向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对更快充电速度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充电桩运营领域,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运营商也高度认可并大规模部署宁波至茂的设备。国家电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充电站,为了确保这些充电站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服务,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极为严苛。宁波至茂的设备不仅能够实现高效节能的检测,降低了充电站的运营成本,还能通过精准的电网兼容性测试,避免充电站对周边其他设备的干扰 。据国家电网反馈,使用宁波至茂设备后,充电站的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用户充电体验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充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这些头部客户的信赖与选择,是对宁波至茂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性能与价值的有力背书,也为更多企业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宁波至茂300kW功率回馈式负载,能耗直降80%,效能与环保兼得-有驾

未来展望:持续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充电桩作为其重要的配套设施,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充电桩的性能要求也会日益提高,这将为宁波至茂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在技术突破方面,宁波至茂有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率回馈系统,提升能量转换效率,使其更加接近甚至突破理论极限,进一步降低能耗,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更大力量。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宁波至茂或将积极探索将这些技术融入设备中,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运行。通过智能算法,设备可根据充电桩的实时运行状态,自动调整测试参数,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测试,为充电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加速产品的迭代升级 。

在市场拓展领域,宁波至茂的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有望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份额,助力更多的充电桩生产企业、运营商和检测机构实现高效、节能的测试目标。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宁波至茂有机会将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那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充电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 “中国智慧” 和 “中国方案” 。

宁波至茂 300kW 功率回馈式负载设备的出现,为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是解决充电桩测试难题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持续创新将成为宁波至茂乃至整个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人类的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