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车时,很多人都看到过那些吸引人的广告,比如“低温续航很厉害”、“电池电机能用一辈子”。真的去仔细就会发现“低温”指的是5到15度,很舒服的温度。“能用一辈子”也只对第一个车主和非营运车有效。这些重要的限制都藏在广告里的小字里。很多人稀里糊涂就付了钱,最后才明白自己上当了,掉进了文字游戏里。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事?以为商家只是耍小聪明,自己只能认倒霉?但是你知道吗?车企这样用大字说好话,再用小字藏坏消息,其实已经违法了。我们消费者有权利要求他们把买车的钱全部退回来。面对这样的欺骗,我们真的还要一直忍着吗?我觉得不应该。
我们看车企的广告,总能看到“全球第一”、“同类最好”这些大字。旁边的小字总是藏着很多坑。有的车说用了“2200兆帕超强钢”,小字却说这只是材料的名字。他们说“电池电机终身保修”,但是只保第一个车主,而且不能是运营车。就连“低温续航第一”,那个“低温”也只是5到15度的舒服温度。有人说,这是行业里的老毛病了。这种玩文字游戏的方法,在汽车圈里太常见了。比小字更让人觉得过分的是,那些订单数字也很假。新车一发布,就说“三天订单过万”,但是实际交车的数量,可能连零头都不到。
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车企把可以全额退款的“大额订金”,也拿来做宣传。这样,本来应该真实反映市场需求的订单数据,就完全变成了骗消费者和投资人的东西。有专家说:“谁信这些数字谁就上当。”因为这些数据没有行业规定,也没有人来监督,都是车企自己说的。消费者的感受最真实。有的人被“爆款”的假象吸引去买车,结果却要等很久才能拿到车。有的人发现车用起来和广告说的一点都不一样,但是要维权的时候,又被当初那些小字条款困住了,很被动。
这种宣传方法,信息很不公平,其实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汽车不是用一次就扔掉的东西。一次不好的体验,可能就会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甚至整个行业都失去信心。我觉得这是很糟糕的。
这些奇怪的宣传现象后面,是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行业,改变了玩法。那些习惯“刷单”、“刷流量”的互联网公司,把卖电子产品的方法直接搬到了汽车上。在他们汽车就像手机、耳机一样,只要制造出买不到的感觉,再炒作一下短期数据,就能刺激大家来买。但是他们忘了最重要的问题:汽车是一个和大家关系很大的产品,它关系到开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生命安全。这和那些可以独立使用的电子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一位专家说得很对:互联网带来的新营销方法没有错,但是一定不能忘了汽车行业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车企只想着做宣传噱头,却不好好研究核心技术,最后就会变成“宣传很响亮,但是产品不怎么样”的局面。我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好。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只看眼前利益的做法,正在让“坏钱赶走好钱”的现象发生,让整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差。那些认真造车、注重质量的公司,因为“数据不好看”就得不到投资人的关注。但是那些很会搞虚假宣传、炒作热度的公司,却赚了很多钱。越来越多的车企被迫卷入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中,我觉得这真的很不公平,也很让人心痛。
让人稍微安心的是,汽车行业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也让监管部门和行业里的人开始认真反思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今年年初就提议,明确要求大家不要再发布那些容易让人误解的销量周榜。他们也呼吁行业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上。很多部门也一起开始了专项行动,把虚假宣传和网络水军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列为重点打击目标。市场监督部门也在制定“虚假营销行为认定办法”,目的是要彻底改变“违法却没有代价”的局面。我觉得这些做法就像一剂很好的“退烧药”,正在慢慢给那些热度不退的虚假营销降温。行业内部也慢慢出现了一些理智的声音:一些车企放弃了“小额订金”的模式,直接用“交车”的方式,用真实的交付数据来回应市场的期待。还有一些企业,只专注于和用户搞好关系,靠着好的口碑,让销量慢慢变好。我觉得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
这些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都不是靠假的数字和文字游戏搞出来的。它必须建立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上。我觉得,车企与其花很多心思去琢磨怎么做宣传,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汽车最重要的价值,最终要在用户每天用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车身是不是够结实?续航里程是不是真的?智能驾驶是不是可靠?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大问题。法律也早就说得很清楚:广告宣传必须做到“准确、清楚、明白”。任何想靠投机取巧来逃避责任的行为,最后都逃不过市场的惩罚。这是他们应得的。
汽车行业的竞争,最后还是要回到根本上。当那些吵闹的营销都过去了,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沉下心来做研发、老老实实做产品的公司。消费者需要的不是那些“数字上的爆款”,而是安全可靠的出行伙伴。行业需要的也不是短期的流量,而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只有放弃那些浮躁的东西,回到最开始造车的目的,才能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得更远,也更稳。我真的希望是这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