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车祸致命案终于有了震撼结局。6年前一个宁静夜晚,佛罗里达州乡间小路上,22岁的奈贝尔和男友正抬头数星星。远处传来特斯拉Model S狂奔而来的引擎响声,司机此刻正低头捞手机,完全相信“车子会自己刹车”。几秒钟后,夜色的平静被痛苦和尖叫粉碎——奈贝尔殒命,男友重伤。一句“我以为自动驾驶能救我”的托付,把陪审团拽入充满技术神话与企业责任的泥潭。
案子一拖六年。就在法院裁决当天,马斯克以一贯的硬汉姿态,丢出一句:“上诉。”但那2.43亿美元的天价赔偿,已不仅仅和金钱有关。比起特斯拉几千亿市值,这笔钱九牛一毛。但对未来行业、社会信任、监管立场,都是深切刺痛。
回顾案情,司法大戏其实很“特斯拉”——官方一度声称核心数据丢失,直到原告请专家从黑匣子里翻出完整数据:路边停车、斑马线、行人一应俱全,全车系统眼睁睁看见,却“无动于衷”。没警报、没刹车。自动驾驶功能甚至因踩油门而被关闭,驾驶员对此风险不知情。
陪审团最终将责任划分:司机67%,特斯拉33%。问题就在这三成——因为不是谁全权说了算,而是企业利用“Autopilot”名号,把普通人推向技术幻觉的悬崖。“Autopilot”,明明只是高级辅助驾驶,被包装成能‘自个儿干活’的超级智能。这种迷幻营销,真可致命。法庭作证的专家指出,别家车厂都给自动驾驶设“地理围栏”,不让系统在乡村道路启用。特斯拉呢?一头闯。
裁判的时机耐人寻味。同一时期马斯克正嚷嚷组建新政党,特斯拉被监管质疑“自动驾驶出租车”是画饼,股价大跌。特朗普在政坛兴风作浪,司法气候也逐渐从亲企业转向强调责任。主审法官此前驳回过类似诉讼,这次却明写“特斯拉对生命极其不负责任”。要搁在前几年,车厂靠说明书的“一切后果驾驶者自负”就能躲,结果这次防线轰然倒塌。
判决一出,连锁反应立竿见影。欧盟迅速要求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强制安装双冗余制动。加州直接以“虚假宣传”为名发禁售令,得州民众集体抵制Robotaxi路测。保险公司开始提示客户,理赔时要明确说明是否用过辅助驾驶,否则以后可能被车企甩锅。过去人们相信科技越进步越安全,但这场诉讼后,更多人怀疑:我们是被技术保护,还是被诱惑去玩生死轮盘?
最尴尬的便是“信任”的塌方。特斯拉2019年那一辆肇事车,只有普通的摄像头和雷达。最新车型加了激光雷达,号称能力大幅提升。但核心问题在于:厂商敢夸,用户敢信。营销视频里无所不能的“无人驾驶”,背后其实是精心排练和剪辑的数据魔术。2016年著名广告,Model X“自动驾驶”穿梭旧金山大街,后来被曝花了37次拍摄才组好一条片。现实里,事故频发,死伤不断。技术焦虑成了新常态。
法庭甩出天价赔偿,等于用铁锤敲醒快马加鞭的自动驾驶产业。德国即将立法,将L3及以上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直接甩给车企。中国司法界也有呼声,或许很快会跟进。无人出租车Waymo走了10年才小心试运营,特斯拉却靠用户当“小白鼠”积攒了五十亿英里路试数据——每一次碰撞,都是靠鲜血试出来的算法BUG。
马斯克的应对?还是那一套:2019年没有任何一款车能避免这起车祸。他想把焦点从自身责任引到技术局限,继续动摇舆论。可问题在于,明明特斯拉自己最爱吹技术“比人强”。技术无所不能的神话、资本逐利的野心、监管的懈怠,这三股力量狠狠撞在一起。
车祸现场,奈贝尔的凉鞋单只遗落在杂草深处。彼时,她和男友以为能仰望平安的星空。如今,这2.43亿美金的判决,就像一颗冷冰冰的芯片,嵌在人类社会对于“谁该握住方向盘”的灵魂追问里。算法与人心、商业和安全,每一次抉择都是一场无烟战争。真正的结论,也许并不在法庭上,而藏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决策与敬畏中。
所以,方向盘在芯片手里还是掌心?当人类把生死交托出来,靠的是算法的理性,还是企业守住底线的良知?每个疯狂推波逐浪的进步背后,都是一次无可挽回的试炼。结局未必由法律定夺,但最终会在题为“责任”与“贪婪”的答案中浮现。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