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

有些事看起来挺热闹,实际上一点不复杂,比如说比亚迪公然“减配”油箱的事。前两年比亚迪销量冲天,各种风言风语就没断过,尤其关于减配、阉割性能,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什么内饰缩水、材料换差、油箱缩水,全都来了。我也纳闷,这年头,谁家不是一边降本增效一边争当行业老大?如何就比亚迪成了活靶子?

但是这回,比亚迪还真没玩虚的,压根就是自己动手削油箱——不是偷偷摸摸,是大张旗鼓,把70升的油箱一下切成50升。按百分比算,还真是28.6%的缩水。摆在明面上,你怎么看?网上说得热闹:这不等于把机会送到对手嘴边?别人还恨不能油箱越大越好、宣传续航越长越强,你比亚迪反着来,是咋想的?

我抢先问一个问题: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油箱吗?咱先不说那种一年跑一次千里还不带停的极端情况,绝大多数上班族、上学族、买菜族,有多少时候把油箱加爆了还一脚油门就出远门?大部分人在城市里晃悠,跑个一两百公里已经顶天,再不就是周末偶尔开出去兜个风。以前咱家那辆车油箱60升,两三个月加一回,结果开到满地找加油站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所以说续航恐慌,大多是心理作用,真到实际用车,没那回事儿。

再说说现在的混动技术。比亚迪的这套东西都卷到230公里纯电续航了,还自信地提出“大电小油”。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光比一比油箱大小没啥意义,得综合起来看电池、能耗、实际续航。你纯电能拿下市区通勤,一礼拜不用碰油箱,偶尔远门,油也用不上多少。最关键是整个系统的能效,以前油耗8个10个,现在亏电3.2,这油钱花起来可不一样!你油箱再大,加油次数其实没减多少,这成本算谁头上?

顺着说下去,比亚迪这回“减配”到底是啥操作?我看就是把一帮子“续航焦虑”派给当成了笑话。以前行业卷“大油箱”,用来堆续航数据,甚至有的品牌偷偷造比纸面上还大的油箱,现在比亚迪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砍掉,显得比谁都大气。有点像是给全行业提了个醒:真正该卷的不是油箱,是电池和能耗水平。今年你敢往前走一步,明年别人也得跟进,油箱这么大不一定有实际用处,纯属“面子工程”。

那有没有人觉得比亚迪这操作是“找死”?毕竟现在广告打的吓人,全都是续航、无忧、远行路上没压力。但说到底,这种极致的心理安慰能值几个钱?每次我看朋友们为油箱鼓鼓囊囊兴奋半天,结果开了一年也没用上三分之二,反而多背了几十斤死重量,平时还得养着、拖着、浪费能耗。电动化时代拼的是轻量化、智能化、能量管理,你还在油箱容量上死磕,不掉队才怪。

我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品牌愿意卷油箱?你看看合资品牌、全球主流车企,就没谁敢油箱越做越大。很简单,他们清楚,车重就是能耗,容量不是生产力,谁让电驱行驶占据主路线了?人家追求的是“够用”,不是“能装”。等到电池、充电网络更加普及,这油箱越做越大就是最先被淘汰的一环。你以为坚持保守,就是永远安全,实际是被动等着别人革你命。

从比亚迪的视角看,我倒觉得这叫自信。什么叫行业领导者?不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而是敢于自己做选择、自己为用户追求“够用”而不是“过度”。砍油箱当下看可能风险不少,被喷“减配”,说割韭菜,但你细品,真能跑到极致续航边界的人有几个?还有一点,这事也带了头,既然能用更高效的电驱和能耗控制做到更长续航,为啥非得背着“油罐子”到处跑?

谁都知道,新能源车讲的是成本、效率、体验,不是单纯比大比重。真正用车思维变了以后,谁会天天盯着油箱看?以前的加油焦虑慢慢变成续航焦虑,现在又反过来变成充电便利焦虑,实际上是所有焦虑加起来都没现实用车这么多麻烦。

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有驾
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有驾
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有驾
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有驾
比亚迪油箱容量减少,混动续航提升,用户实际用车影响分析-有驾

电子产品、汽车,甚至很多行业,都是新技术带老观念打破平衡的过程。苹果刚出iPhone时也没闪卡、没实体键,大家也骂,结果所有人还不是都照做?现在轮到新能源车,谁能带勇气扔掉没用的“配置包袱”,谁就能走在前面。这事必须得有人第一个吃螃蟹,比亚迪这波就是在主动改变游戏规则,说到底,看似公然“递刀”,其实是强行带动行业往前走。这种劲头,正是中国制造现在最缺又最宝贵的。

当然,我也理解,有些老用户就是喜欢“什么都大”,特别是油箱,要得就是大气。那怎么办?市场又不是单轨铁路,谁都可以选自己想要的配置,到最后还是产品力、品牌和体验说了算。等几年电池技术继续升级,210、230公里纯电成标配,油箱大不大根本没人要了。想想看,几年后没油箱的纯电一统江湖时,今天那些争论是不是显得有点好笑?

最后我想问一句,咱消费者到底在乎的是实用还是心理安慰?都想一步到位,其实一步搞定,反而会错失行业进步。如今比亚迪敢于跳出卷油箱的怪圈,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自信地向行业发信号:新能源时代,就该有新能源的玩法,别再用老思路看新赛道。等到这波变革真正普及,想必再也没人关心一个50升的油箱是不是“减配”,大家只会关心自己到底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到那时候,你还在怀念大油箱吗?很可能都忘了这事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