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汽车车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并禁止全隐藏式设计。该标准旨在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车辆极端情况下的救援便利性。公众可在2025年11月22日前通过工信部官网提出意见。
新规核心:机械冗余设计成强制要求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规对车门外、内把手提出以下要求:
机械释放功能: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置可手动开启的机械式内外把手,确保在断电、碰撞或电池热失控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能被直接打开。
操作空间规范: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避免因设计隐蔽导致紧急情况下难以触达。
电动式把手的限制:若采用电动门把手,必须同时配备机械应急装置,且机械部件需通过200牛顿拉力测试,确保30秒内可手动解锁。
为何禁止全隐藏式设计?三大安全隐患引关注
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因提升车辆科技感和风阻性能被广泛应用,但其安全风险逐渐暴露:
事故后失效风险:2024年山西运城某特斯拉追尾起火事故中,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延误救援致三人遇难。
极端环境适应性差:北方冬季低温易导致隐藏式把手冻结,2024年哈尔滨某4S店维修案例同比激增65%。
操作识别困难:调查显示,超40%用户首次使用时需30秒以上寻找把手,且无统一标识易误操作。
行业震动:车企加速调整设计,供应链面临洗牌
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多家车企迅速响应:
广汽集团:已梳理在研车型,未来新品将全面符合标准,量产车型通过年款迭代切换设计。
特斯拉:设计总监透露正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提升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直观性。
供应链变革:机械拉线、液压接口等传统部件需求激增,3D热成型门环、荧光涂层材料订单预计增长200%。
专家解读:安全优先级高于设计美学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戎辉指出,新规填补了全球汽车门把手安全标准的空白,通过强制冗余设计和统一标识,平衡了创新与安全。他强调:“车门把手是生命通道的关键环节,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
未来展望:从“极简风”到“安全风”的行业转型
此次新规或引发连锁反应:
设计理念转变:车企将更注重人机工程学与安全冗余,而非单一追求视觉冲击。
标准体系扩展:电子后视镜、中控触屏等争议设计或纳入下一阶段安全审查。
全球标准接轨:欧盟已通过实体按键强制令,中国新规或为国际汽车安全标准提供新范式。
结语
从“消失的门把手”到“看得见的安全”,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化治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生命安全的制度保障。当科技与安全真正融合,汽车才能真正成为“移动的守护者”。
(本文综合工信部征求意见稿及行业分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