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销量数据让车圈炸锅:比亚迪卖得不算差,34.4万辆,但同比增速只剩0.56%,环比还跌了10% 。更扎心的是,吉利、奇瑞这些老对手已经追到身后,比亚迪“销量等于后9名总和”的碾压局,彻底成了历史 。
今年5月底,比亚迪突然抡起“价格屠刀”,22款车集体降价,最高砍掉34%,连刚上市的海豹07 DMi智驾版都没躲过 。王传福的算盘很直接:靠低价冲销量,稳住550万辆的年度目标。可两个月过去,效果惨淡——6月销量勉强持平,7月直接负增长 。
经销商仓库堆满了车,生产线工人开始轮休,车间产能利用率掉到六成 。更讽刺的是,用户吐槽比亚迪“降价还抠配置”:汉EV内饰用料降级,充电速度比宣传慢四分之一,连销售都自嘲:“降价降了个寂寞” 。
比亚迪引以为傲的“技术鱼池”,这次没救得了场。百万豪车仰望U8,一季度只卖出127台;腾势月销1.26万辆,不到自家平价系列的4%;方程豹靠豹5单打独斗,降价5万才勉强月销3000台 。
技术≠品牌溢价,成了比亚迪的魔咒。三电机、云辇系统堆料再猛,用户只认问界的“零重力座椅”;“天神之眼”智驾天天宣传,小米SU7却靠一个“手机支架”设计抢走中产客群 。
走进比亚迪展厅,连销售都犯晕:王朝、海洋、腾势、仰望、方程豹……五大品牌塞满5万到百万的价位区间。想推荐一款车?销售挠头:“您要便宜的选秦,要商务看腾势,要越野挑方程豹……”
混乱的产品线,直接模糊了品牌心智。王朝系列既有10万的秦,也有30万的汉;仰望号称“百万级会游泳的豪车”,但用户更记得它当众“趴窝”的短视频。反观丰田,靠“开不坏”的卡罗拉和“低调奢华”的雷克萨斯,吃透全球市场 。
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时,第一刀就砍掉20多款电脑,只留4个象限的产品。比亚迪现在最缺的,可能就是这股狠劲 。
王传福喊过“2025年超丰田”,但现实骨感——丰田去年卖出1016万辆车,比亚迪427万辆,中间隔着两个大众集团的销量 。差距最大的是全球化:丰田55国建厂,200艘滚装船全球运车;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不足10%,还得靠泰国、匈牙利工厂紧急补课 。
欧美市场更是难啃。欧盟15%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封堵,逼得比亚迪去泰国建厂“曲线救国”。但在日本,比亚迪一年只卖2221辆车,只能靠插混车型讨好保守用户 。售后更是硬伤:丰田在非洲90%地区有维修点,比亚迪的抛锚车得等中国工程师飞过去修 。
比亚迪卖一辆车赚不到1万元,丰田靠雷克萨斯就能躺着数钱。2024年上半年,丰田营业利润约2000亿元,比亚迪净利润136亿,不到人家零头 。
薄利多销的模式开始反噬。为均摊成本,比亚迪在高端车上“偷工减料”:汉EV用回收棉当隔音材料,智驾版砍掉激光雷达,连车主都调侃“比亚迪的豪华,是价格豪华” 。
智能化投入更显吃力。比亚迪智驾数据积累量每天7200万公里,仅为头部企业的三分之一;天神之眼系统落地晚半年,被小米、小鹏甩开身位 。
对比丰田的崛起史,比亚迪要破局,得先闯过三关:腾势N9登陆欧洲,定价直接对标奔驰EQE。但德国网友吐槽:“中控屏翻译像谷歌直译,语音助手把‘打开空调’听成‘打开厕所’” 。品牌历史?社交价值?比亚迪在豪华车市场还是“小学生” 。
丰田混动专利墙锁死20年,比亚迪的DM-i技术刚开放授权。而固态电池、氢能源领域,丰田已布局百亿研发,比亚迪的实验室样品2026年才能量产 。
比亚迪砸50亿自建8艘滚装船,但丰田的船队已航行40年。更紧迫的是贸易摩擦:欧盟反补贴调查、印度要求本土化率超40%,比亚迪的泰国工厂还没投产,关税大棒已经砸下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