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乘龙卡车对撞争议升级,中汽研回应暴露安全漏洞

汽车安全测试,本应是冰冷数据与严谨科学的结合,却在理想汽车的发布会上,被演绎成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飞天重卡”大戏。一辆重型卡车在与理想i8的100公里/小时对撞中,竟诡异地四轮弹起、驾驶室倾倒,这般“物理奇观”瞬间引爆舆论。然而,被“对撞”的乘龙卡车迅速反击,直斥“被摆了一道”,质疑测试真实性,并表示法务已介入。这出闹剧,不仅让理想汽车深陷信任危机,更撕开了中国汽车行业在营销、测试标准和商业伦理边界上的那块“遮羞布”。
重卡与汽车碰撞测试展示

理想汽车高调宣称其i8在对撞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一副“金刚不坏”的姿态。然而,乘龙卡车的回应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指其“龙骨结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ECE R29,并展示了自身通过严格碰撞摆锤、顶压测试的视频,暗示理想的测试可能存在操控。对此,理想汽车坚称测试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中国汽研进行,车辆随机采购,且i8满足C-NCAP 24版五星和C-IASI 23版G+G+G+A标准。但中国汽研的回应却揭示了关键细节:该测试虽“符合规定”,却属于“非强制性项目”,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这番“合规但不强制”的模糊表态,恰恰暴露了中国汽车安全测试领域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

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中国汽车安全测试监管框架中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测试的模糊界定,以及这种界定在实践中如何被车企利用进行营销。强制性测试,如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和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其测试流程、参数设定、假人位置、仪器标定乃至环境温度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测试结果直接影响车辆能否上市销售。然而,非强制性测试,如理想汽车此次委托的“超级实验”,则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监管。车企可以自主选择碰撞速度、角度、配重,甚至可能对被测车辆进行特殊处理(例如,经销商推测视频中的卡车驾驶室可能未锁止),以制造有利于营销的“奇观”。这种将严肃的安全验证异化为博取眼球的工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对品牌安全声明的信任根基,更在无形中消解了整个行业安全验证体系的公信力。

对比国际领先机构,如Euro 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或美国的IIHS(高速公路安全保险研究所),其测试模式更注重独立性和透明度。IIHS通过保险公司出资,其测试结果更具公信力,旨在推动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提升,而非服务于单一车企的营销需求。Euro NCAP在2020年推行的车与台架壁障小车碰撞测试,采用1400kg移动壁障小车与试验车辆均以50km/h速度、50%重叠率对撞,并对壁障小车的变形程度进行相容性评价,这才是真正模拟真实对撞事故的科学方法。而中国目前的监管框架,未能对非强制性测试的独立性和可信性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付费测试”的商业模式容易引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质疑,甚至出现“特供车”和“数据调整”的黑幕,让“五星安全”评级沦为金钱游戏。

这场“对撞门”引发的信任危机,警示汽车行业亟需深刻反思。安全不应成为营销噱头,更不应是企业间恶意竞争的武器。建立更透明、更规范的汽车安全测试体系,强化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职能,是重建行业信任的关键。我们呼吁,所有非强制性安全测试应强制实时直播,并公开所有测试参数、车辆状态及对比基线,接受全社会监督。消费者也应提高辨识能力,理性看待各类营销宣传,将C-NCAP、C-IASI等强制性安全标准作为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警惕过度营销的“表演性实验”。当安全测试沦为营销的“遮羞布”,行业公信力便在流量狂欢中崩塌。真正的安全,从不是实验室里的“飞天重卡”,而是每一辆车在真实道路上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更是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无条件敬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