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VLA司机大模型,支持城市NOA功能,这不仅仅是技术炫技,更是2025年汽车智能化浪潮的缩影,直接将公众推向一个核心拷问:AI究竟如何平衡便利与安全?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以32.18万-36.98万元的指导价,正式将首款纯电SUV理想i8推向市场,这标志着其从增程“奶爸车”向纯电领域的“务实回归”。除了那号称“空间平权”的六座布局和10分钟补能500km的5C超充技术,最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无疑是其智能驾驶系统:全系搭载禾赛256线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U芯片(算力高达700TOPS),以及核心的VLA司机大模型。这套系统不仅能实现城市NOA路口通行和自动泊车,更继承了MEGA的VLA司机大模型,并支持接入DeepSeek R1&V3大模型进行本土化交互。听起来,这简直是把“未来已来”的科幻片搬进了现实,方向盘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然而,当智能驾驶的“方向盘”被AI这只无形的手逐渐掌控,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这究竟是出行效率与安全的革命性飞跃,还是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潘多拉魔盒”?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极致便利时,我们是否正义无反顾地驶入一片充满伦理迷雾的深水区?
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其效率提升是毋庸置疑的。高速公路上的自动变道超车,城市复杂路口的NOA通行,甚至精准到令人发指的自动泊车,都让驾驶体验从“苦力活”变成了“享受”。理想i8搭载的VLA司机大模型,其野心在于通过更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让车辆拥有“老司机”般的预判和应对。但别被这些华丽的辞藻蒙蔽,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智能驾驶的AI算法正面临着三大“致命缺陷”:幻觉、黑盒与长尾问题。这些缺陷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AI技术本身的“先天不足”,如同人类基因中的某些隐性疾病,随时可能在特定条件下爆发。
首先是AI的“幻觉”,这简直是AI的“精神失常”。它源于AI对物理世界缺乏人类的常识和因果理解。AI算法,特别是那些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其“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统计相关性并总结模式。它学会了“圆的+发亮的+黄色的+悬空的”通常与交通灯相关,但它永远不会理解月亮是天体,与交通规则毫无瓜葛。于是,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系统曾将天上的月亮误识别为黄灯,并因此减速,这并非系统故障,而是AI在数据特征模糊时,基于其统计模式做出的“合理”推断——在人类看来,这简直是荒谬的“幻觉”。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常识进行推理和修正。
这种“幻觉”在极端天气下被无限放大。智能驾驶系统中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核心传感器,在暴雨、暴雪、浓雾等恶劣条件下,其性能会受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向AI提供模糊、缺失或异常的数据,直接加剧“幻觉”的产生:
摄像头依赖可见光成像,在暴雨中,雨滴会在镜头上形成水膜,导致图像严重模糊,路面标线、交通标志和行人轮廓难以辨认。暴雪中,飞舞的雪花形成大量白色噪点,遮挡场景,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急剧下降,积雪覆盖路面更让车道线“人间蒸发”。浓雾则导致光线散射和衰减,图像昏暗模糊。*:2025年3月的小米SU7高速事故中,车辆在暴雨夜间施工路段撞向静止水马,系统仅在碰撞前2秒发出警报*,这很大程度上与摄像头在恶劣天气下的感知局限性有关,导致AI未能正确感知障碍物,从而产生“漏检”的“幻觉”。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构建环境点云图。但在暴雨中,雨水会散射激光束,导致信号衰减和点云数据出现大量噪点,有效探测距离可能腰斩至50米。暴雪天气下,雪花干扰激光束,使点云数据混乱,难以准确识别道路边界和障碍物。浓雾中的水滴也会散射激光束,使得探测范围大幅缩小。当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失真或不完整时,AI感知算法就可能无法准确构建环境模型,从而产生“幻觉”,例如将雨滴或雪花误判为障碍物,导致“幽灵刹车”,或者漏检真实障碍物,增加碰撞风险。
毫米波雷达:对雨、雾有一定穿透能力,但在极端情况下,其探测精度和分辨率仍受影响。暴雨中,雨滴的反射会产生大量杂波,干扰雷达对目标物体的检测和跟踪。浓雾中,探测范围会缩小,对小型障碍物的检测能力下降。当毫米波雷达的回波信号受到干扰或分辨率不足时,AI决策算法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精确的信息,从而导致误判或决策失误。
其次是“黑盒”问题,这让AI的决策过程变得如同一个不可解释的“暗箱”。我们只知道输入和输出,却无法理解AI为何做出某个决策。现有神经网络内部计算极其复杂,出了问题也难以顺藤摸瓜找到病根。这种“黑盒”特性导致了严重的伦理挑战:当AI决策导致事故时,责任究竟该由车企、软件供应商,还是最终的驾驶员承担?这简直是现代版的“电车难题”,只不过这次,是AI在替你做选择,而你甚至不知道它为何选择。
最后是“长尾问题”,这更是智能驾驶难以逾越的鸿沟。现实世界中的驾驶场景是极其复杂的,存在大量低概率但高风险的“长尾问题”或“边缘案例”,例如突然从货车上掉落的箱子、临时设置的施工路障、非标准的交通指示,以及各种极端天气与复杂路况的组合。AI算法虽然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但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场景。当AI面对未曾充分训练或数据质量低下的罕见场景时,由于其缺乏人类的常识和随机应变能力,它可能会“不知所措”或“乱做主张”,从而做出错误的感知和决策,酿成悲剧。小米SU7事故中,夜间、暴雨、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等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就构成了一个让智驾系统“发懵”的典型“长尾场景”,超出了AI算法的认知边界,导致其失效。这正是AI“先天不足”的体现,它无法像人类驾驶员那样,在面对未知或异常情况时,基于常识和经验进行灵活的推理和应对。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并非坐以待毙。有企业尝试开发“世界模型”在虚拟世界中训练AI,模拟各种极端状况,以解决长尾问题。理想汽车正在探索的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试图让AI给出决策解释,尽管这可能只是表面化的改善。更被寄予厚望的是“神经+符号”的下一代神经网络,它有望解决黑盒问题,但目前仍处于原型验证的实验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为智能驾驶的发展划定了伦理边界。该指引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安全优先、公平公正、知情保障”四大基本原则,并对L1-L5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划分了责任主体。例如,L2级辅助驾驶仍要求驾驶员随时接管,L3级以上责任主体则可能因具体场景在用户和系统间切换。这旨在避免车企夸大宣传,杜绝“拿用户做测试”的行为,并要求在宣传中明确告知系统能力边界和驾驶责任,避免消费者过度依赖。然而,全球各国在自动驾驶伦理指引上仍存在差异,如德国曾提出允许用户预设道德倾向的“伦理旋钮”方案,这在国际比较中也引发了对“生命权定价”的深层伦理思考。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仍需时间,而事故责任认定、数据透明化、宣传去泡沫化以及伦理具象化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智能驾驶的未来,是效率与安全的双赢,还是技术狂飙下的伦理困境?这不仅是车企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用户的思考题。当AI逐渐掌握方向盘,我们真的准备好把生命交给它了吗?在享受智能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保持一份清醒与敬畏?毕竟,算法没有求生本能,人才是最后的安全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