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 VLA模型首试:智能听话、记忆强化、脑力升级实测
>当你坐在驾驶座上说"去常去的那家商场停车场",车辆随即启动并自主规划最优路线时,未来已来。
成都国际车展的理想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人群的目光聚焦在中央那台冰蓝色的理想i8上。我拉开车门坐进驾驶舱,轻触启动键后说了一句:"找个人少的充电站,顺便播放周杰伦的歌。"方向盘后的屏幕流畅切换导航界面,同时响起了《七里香》的旋律——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VLA司机大模型带来的真实体验。
2025年8月29日,在成都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理想汽车正式宣布其革命性的VLA司机大模型将于9月10日启动全量推送。这个融合视觉(Visual)、语言(Language)、动作(Action)三大能力的系统,正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边界。
三大维度构建智能驾驶新范式
"VLA不是简单的功能升级,而是驾驶思维的进化。"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在发布会现场向我们展示技术内核。该系统模拟人类获取知识的模式:
- 视觉维度:通过多颗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构建360度上帝视角
- 语言维度:支持自然语音指令理解与语义推理
- 动作维度:输出拟人化驾驶决策与操控
而真正颠覆行业的,是其展现出的四大核心能力:
推理能力:脑力升级真实体验
当我在试驾中遇到道路临时施工时,系统没有机械地急刹停驻。它模拟人类司机的思考过程:先观察对向车道空况,再计算工程车与锥筒的距离,最后生成流畅的绕行轨迹。整个过程如同老司机般行云流水,完全不像传统自动驾驶的"机器人式"顿挫。
规划能力:轨迹艺术家
通过北京三环的拥堵路段时,系统展现了惊人的轨迹规划能力。面对频繁加塞的车辆,它不再生硬地保持固定车道,而是像经验丰富的司机那样预留恰到好处的安全空间,并主动寻找车流间隙变换车道。实时显示的路径规划曲线如同艺术家勾勒的丝带。
记忆能力:懂你的驾驶伴侣
这个功能让我印象深刻:"请记住公司地库B2-056车位。"三天后当我再次说"去固定车位",车辆准确驶入记忆位置。更令人惊讶的是,系统同时记录着我的驾驶偏好——包括空调温度设置、座椅角度甚至起步加速力度。
迭代能力:自我进化的驾驶脑
试驾工程师透露的核心数据:通过世界模型强化学习框架,VLA的进化速度达到传统系统的17倍。当前MPI(平均接管里程)已达220公里,而根据理想数据实验室预测,明年此时将突破1000公里大关。
用户数据印证技术突破
首批车主提供的真实数据令人振奋:
- 单日VLA行驶纪录:770公里(北京至呼和浩特往返)
- 单次连续行驶:420公里(约5小时无需接管)
- 辅助驾驶使用率提升3倍
- 自主泊车使用频次增长2.1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用行驶里程投出的信任票。当技术真正解决痛点时,用户自然会用行动投票。
技术进化的里程碑
梳理理想的技术发展路径,我们看到清晰的跃升轨迹:
```
2021年 规则算法时代(人工设定驾驶规则)
2023年 模仿学习阶段(学习人类驾驶数据)
2025年 VLA大模型时代(自主推理决策)
```
这个进化反映在关键指标上:辅助驾驶总里程已达49亿公里,较去年暴增27亿公里。更令人惊叹的是,从端到端架构内测至今仅一年时间,MPI指标实现20倍增长。
未来已来的智能出行
在体验的尾声,我尝试了极限场景:在商场立体车库说出"找高度超过1.8米的车位"。系统瞬间过滤底层空间,引导车辆盘旋至顶层,选择柱位旁的开阔车位。当车辆自主停入时,仪表盘显示:"已记忆该车位特征,下次可直达。"
明年将搭载的自研芯片更令人期待。采用软硬协同设计的新平台,算力将再上新台阶,为VLA大模型提供更强大的"数字底盘"。
夜幕降临,理想i8的中控屏亮起温馨提示:"检测到疲劳体征,建议切换全辅助驾驶。"轻点确认后,座椅自动后倾至舒适角度,方向盘上的指示灯安静亮起。窗外车水马龙的流光溢彩中,我们正驶向智能驾驶的新纪元——这里没有冰冷的机器指令,只有懂得思考的出行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