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战报频传,红旗招展!” 车企的捷报还萦绕在耳畔,可转瞬之间,一个数字像冰雹一样砸了下来:350万辆。
这是乘联会披露的4月全国乘用车堰塞湖。
啥叫堰塞湖?
比今年任何月份都汹涌,甚至漫过了2024年的最高水位。
这意味着什么?
直白点说,车,滞销了,而且是成批成规模的滞销。
这就有嚼头了,一边是车企擂鼓呐喊销量攀升,一边是经销商的仓库堆积如山。
这好比你已经饱嗝连连,还硬着头皮嚷嚷“我还能再干三大碗!” 这当中,必有蹊跷。
先别忙着庆祝“抄底党”的凯旋,也别急着磨刀霍霍准备血拼。
这背后的缘由,远比“买车打骨折”要深邃得多。
先掰扯掰扯这“虚假繁荣”的障眼法是怎么玩的。
车企公布的销量,很多时候玩的是“乾坤大挪移”,指的是批发量,也就是把车从生产线挪到经销商铺子的数量。
至于经销商能不能把这些烫手山芋卖出去,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这就跟开了家餐馆一样,每天往后厨运一百份食材,可食客只点了五十份,剩下的全在冰箱里烂掉。
你跟人吹嘘“我生意火爆!日销百份!”,这…未免有点掩耳盗铃了吧。
那经销商为啥不卯足劲儿呢?这事儿得拆解着看。
一方面,时局变幻莫测。
新能源车攻城略地,燃油车日薄西山,消费者的选择多了,持币观望的情绪也浓了。
以前是“有啥算啥”,现在是“精挑细选”。
另一方面,车企的营销策略也难辞其咎。
为了死磕KPI,有些车企会给经销商摊派库存,完不成指标就罚款。
经销商为了求生存,只能硬着头皮接盘,哪怕库房已经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车企摊派,经销商积压,库存越滚越大。
再来说说咱们消费者。
很多人盘算着,库存爆表了,车企肯定要挥泪大甩卖,这是薅资本家羊毛的天赐良机。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降价固然能刺激购买欲,但也会折损品牌价值,甚至引来老车主的怨声载道。
况且,车企的利润空间本就捉襟见肘,一味降价可能会赔本赚吆喝,最终牺牲产品品控和售后服务。
因此,车企在价格这事儿上,往往是如履薄冰,能守住底线就绝不松口。
那么,如果价格战真的揭竿而起了,谁会首当其冲?
有人说是消费者,因为他们可能会淘到偷工减料的“特供车”。
有人说是经销商,因为他们可能会被迫跳楼大甩卖,血本无归。
但我认为,最受伤的,可能是整个汽车生态圈。
内卷式的竞争只会让大家举步维艰,最终损耗的是整个行业的元气。
说到底,解决库存难题,不能只寄希望于降价促销这剂猛药。
更关键的是,车企要精细化运营,根据市场的脉搏灵活调整产能。
要革新销售模式,摆脱对经销商的过度依赖,构建更加扁平化的销售网络。
要精益求精,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你的品牌买单。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库存积压归咎于“供过于求”时,是否忽略了冰山之下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是否忽略了车企与经销商之间的博弈?
是否忽略了消费者日趋多元化的需求?
所以,别只盯着“5月不出手,6月悔断肠”的小恩小惠。
多琢磨琢磨这背后暗藏的行业危机,或许才能更清醒地认知这个时代的复杂性。
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没有人能永远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