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政策变脸,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拉达逆袭

3.3万辆,15.55万辆——这俩数字最近在车圈像两只大锤,先砸中国车企的自信,再敲中国网友的心态。你以为自己在俄罗斯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结果一睁眼,发现别人家拉达车销量早就亮瞎眼,自己却成了泥潭里的泥鳅,滑得连喘口气都费劲。

这种反转,跟凌晨三点看球,主队刚进一球,全家都兴奋得差点把沙发掀了,结果裁判一挥手,越位。气氛一秒转凉。俄罗斯这回不是来陪跑的,直接丢出一串政策大礼包,进口车关税干脆拉到25%,报废税加码,零部件本地采购率定个40%的门槛,没达到就请你多交钱。平行进口的春天说没就没,之前谁还在朋友圈炫耀“俄罗斯淘金记”,现在恐怕只敢半夜朋友圈自嘲“政策铁拳真狠”。

俄政策变脸,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拉达逆袭-有驾

奇瑞的故事像极了一场老友聚会本以为能吹牛到天亮,结果刚坐下,老板就催你买单。2022年在俄罗斯还能月销一万多辆,转眼只剩九百多,数据比脸还快变。行业群里没人讨论“销量神话”,只剩一堆问号和表情包:到底是俄罗斯太任性,还是中国车企太天真?

俄政策变脸,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拉达逆袭-有驾

其实这局棋,下得早的都知道风险在哪。俄罗斯市场这些年一直是个“变脸王”,前一分钟还让你畅通无阻,下一秒就能把门关得死死的。西方车企一撤,中国品牌进去补位,拉达就像“本地大哥”突然升级,政策一出,身价倍增。有人还以为靠价格、靠平行进口就能搞定一切,真是想多了。俄罗斯人心里门儿清,市场份额能拱手让人?关键还是要自己人吃饱饭。

你要说中国车企短视,这话听着扎心,其实也没错到哪去。平行进口这路子,赚快钱是真香,但碰上政策翻脸比翻书还快,根本没法长久。手机圈那帮人倒是会玩。小米、传音早早在俄罗斯设厂,风吹过来的时候人家稳稳当当,市占率不降反升。汽车行业呢?一个个都想着“先捞一笔再说”,真让你扎根投资,立马转头就跑。你说这和打野球抢篮板有什么区别?抢到就算赚,没抢到就怨天怨地。

俄政策变脸,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拉达逆袭-有驾

我倒觉得,俄罗斯的组合拳,其实是本地产业的自救信号。拉达没什么黑科技,政策一保,销量就蹭蹭往上跳。中国车要真想翻身,必须在本地化上拼命了,光靠价格战、渠道战,迟早得被人家收割。你想想,全球化的路上,几家中国品牌不是被政策、地缘、汇率轮番“社会毒打”?俄罗斯这回只是把这堂课上得更狠了点。

俄政策变脸,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拉达逆袭-有驾

不少人还在争论,俄罗斯是不是太狠。其实哪个市场不是这样?你以为欧洲会白白让中国车混得风生水起?你以为拉美就没壁垒?谁都知道,全球化这盘棋,谁也不会让别人捡便宜。你不愿意本地深耕,那就注定只能当盘中餐。说白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只有你愿不愿意把钱和人一起投进去。

行业群聊到后半夜,话题总会拐弯到“接下来怎么办”。有人还憧憬中国车企能靠技术创新杀回来,有人喊干脆放弃俄罗斯另起炉灶。其实答案早就摆在那儿——要想长远,得舍得下本,要不就别抱怨自己成了政策祭品。市场这东西,比的就是谁能熬得住,谁敢赌一把未来,还能扛住现在的风浪。

有意思的是,网友们看完这波操作,立马脑补出各种“逆转剧本”:要不联合拉达合作?要不干脆买下俄罗斯的小厂?要不直接转战东南亚?弹幕飞得比车还快。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市场规则就是这么现实,你在俄罗斯哭,别人可能在印度偷着乐。

说到底,车圈的江湖从来不缺故事。谁都想在风口上飞起来,可风一停,才知道谁是真正的飞鸟,谁只是随风飘的塑料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这把,摔疼了不丢人,关键是下回轮到谁先站起来。拉达今天火,明天会不会又有新玩家乱入?这世道,谁也说不准。

你怎么看?中国车企是该咬牙本地化,还是该潇洒转场?评论区见,别装潜水党——毕竟这年头,能在泥潭里活下来的,才是真的狠角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