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约118万辆,同比增25%、但环比下滑4%,更刺眼的是:插混和增程合计销量竟然出现同比-3.6%的“罕见回撤”。这不是简单的淡季效应,而是纯电补能和成本结构继续改善后,对PHEV的核心价值发起了正面冲击。数据已经说明了趋势,别再靠感觉判断。
但市场从不等人。为了稳住“插混基本盘”,比亚迪把自家第五代DM技术的亏电油耗继续刀法加深,从此前的2.9L/100km,再降到2.6L/100km,并且是通过国家质检机构按NEDC认证出来的结果,这等于把PHEV的“保底通勤成本”进一步打到了很多小排量油车的心理线以下。技术继续卷,说明企业看见了压力,也看见了机会。
问题是,卷油耗够不够?答案是:短期顶用,长期不够。PHEV过去两年的杀手锏,一是“没有里程焦虑”,二是“综合用车成本更低”。如今超充网络密度上来、纯电整车效率和热泵管理继续提升,城市通勤场景被BEV一点点蚕食;而在远途场景里,很多家庭第二辆车本来就不是长假高频刚需,PHEV的“万金油”角色开始被细分需求稀释。当对手在补能、智驾、算力平台上形成复利时,单点“油耗神话”越来越像阶段性红利,而不是长期护城河。
接下来真正的胜负手,在两件事:第一是体系化成本,尤其电驱、功率器件与整车软件架构的协同,把“省油”变成“省总成本”;第二是智能化体验,把“能跑”变成“更好开”。消费者不是只看工况油耗的一串数字,他们在乎的是实打实的通勤电耗、冬夏暖风空调管理、导航领航能力、车机流畅度、以及保值率。谁能让用户在3年里感到“更省心”,谁就能在增换购周期里赢两次。把混动做成“效率平台”,而不只是“宣传口号”,才有资格留在下半场。
最后一句扎心点:PHEV不会消失,但会分化。能把效率卷到极致、又能在智能和成本上跟上平台化节奏的,继续吃肉;只会堆配置、拼补贴、打价格战的,马上就会被纯电与更强的混动夹击到边缘。现在的2.6L/100km,是好开始,但不是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