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汽车销量,仿佛是在看一场没有特效的国产灾难片:主角谁也不敢当,配角一个比一个拼,全员比惨,谁都嫌自己的戏份少。你问我谁是赢家?在国产造车新势力这个泥潭里,谁活着谁都算半个赢家——输的最多的,是想搞明白谁是赢家的观众。
你要说国产车市的排名好看吧,确实挺好看的,数字直愣愣地挂在数据榜单上,仿佛每个品牌都在炫耀自己新长出的体毛。零跑汽车甩出不到一万的周销量,成了那根最粗的大腿。谁说造车不是比谁的腿毛更浓密?只不过腿毛顶多是外表——真正比的,是谁的体味重,能呛得别人离开赛道。
问界这一周终于反超了小米,榜眼头衔抢到了,估计CEO当天晚上可以多吃两根辣条,庆祝工作再上一层楼。小米被爆炒了一年,从手机卷到汽车,真让人感叹互联网大厂下凡造车,究竟是先揭锅盖还是先造锅底?小鹏与理想紧随其后,像两位热衷于收集失败勋章的资深玩家;深蓝、方程豹、乐道等队员,则集体蹲在冷门区,争取在KPI考核中不被当场劝退。
至于剩下那些个位数排排站的品牌,说他们是在奋力冲刺,不如说是在苦苦挣扎。岚图、极氪、魏牌、蔚来,名字都挺好听,就是销量还不如理发店一周修的头。蔚来跌出前十,倒是省了粉丝当天的早安打卡,直接改成晚安群发:大家今晚少吃点,明天再重新做人。
你尚且可以理解为,每个品牌都像是大学食堂里的窗口。饭菜名字越来越洋气,吃的人却越来越少。深蓝想突出高冷,却变成了墙角边被遗忘的清汤挂面。极狐这听着像是狼人杀里的高配猎手,出货量却像是隔壁小卖部的泡泡糖,过了中午就没人碰了。极氪也是,名字一听就有点电音,结果销量几乎要靠摩擦生电。
中国造车,仿佛全民参与的修仙手游。每家都鼓吹自己打破魔咒、逆袭上位,然而榜单一出,大家只拼得过自己的PR稿子,拼不过消费端的冷漠。新势力里,最势的不是势头,而是被动挨打的势利。岁月是把杀猪刀,销量是把剃头刀,月初看着数据哭,月末看着排名笑,反正都得自我安慰——车还在,梦想也还在,摄像头盯着你,销售手冲着客户点头。
周销量榜单出来,不少粉丝表示比自己考研还刺激,连夜重新排座次。数据一周一变,造车江湖一锅乱炖。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场综艺:谁能活到下期?谁会突然下线?但其实谁都别信理想主义,没准下期涨的是豆瓣评分,掉的是股价。至于国产新势力,胜负的评判标准早就从造车技术变成了微博热搜和用户情绪管理。
公开数据显示,这周总共卖了不到五十万台车,环比直接砍掉三成。官方说因为国庆放假,国内汽车厂商也要给自己放假——国庆节熄火,销量一起断电。中国人一旦放假,买菜都懒得出去,更别说买车。一半新能源,一半燃油,新能源的渗透率正好五五开。乍一看像是足球比赛踢到了加时赛,实际上只是群众在远离消费主义的路上又迈出一步。
这些数字摆在那儿,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糖果抽奖明细。你以为周销量是千人齐发,其实绝大多数品牌都陷入了“榜上有名,门前无人”的尴尬。这个排行榜的设定就有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房地产:数字往上走,信心往下掉,名次是个噱头,最后都得看银行流水。你说小米造车想逆风翻盘吧,刚上榜眼就被朋友打脸——谁家新车靠用户情怀卖,每周都像喜剧收尾。
而销量本身也未必说明一切,造车像跑步,跑得快慢都能上榜,跑得慢的也能上热搜。零跑这次拿到第一,说是“遥遥领先”,但谁都知道更大的赢家其实是那帮对手的公关团队,他们可以少熬几天夜,不用三天两头改战报。问界凭借粉丝的百般安慰和自媒体热捧,硬生生把小米挤下去,制造了新一轮“反超神话”。但神话终究得靠人讲,神仙最终要自己下山。
小鹏和理想紧随其后,仿佛在研究《太空漫游》:未来可期,但销量目前还在考核。小鹏老喊智能座舱,理想热衷家庭KTV,最后还是得拼谁的后备箱大。剩下那一大堆车型,名字越洋气越没人买——极狐、极氪、魏牌、蔚来,每周都像渡劫一样,销量几个零在那装神弄鬼。萤火虫、享界、尊界三个就不说了,听名字像国产科幻片,结果实际表现还不如院线下映的“僵尸片”。
如今国产造车新势力打榜,就像玩马拉松拼装备。谁口号喊得响,谁PPT做得美,谁更会吹牛,谁在知乎回答前五页。榜单出来那一刻,员工先给自己发一个“努力没白费”的朋友圈,老板拿着排名头发梳得更直——其实一到月底该裁员的还是得裁员,车库里停着的车比工位上的员工还多。
造车圈的KPI已经不只是销量那么简单了。你懂的,要迎合资本市场、取悦消费者,还得照顾各路媒体。每个月比拼的不只是谁造得快,还得比拼谁能把销量跌得漂漂亮亮。国庆假期销量下跌,被官方一总结又成了伟大的市场周期。假期过完,大家集体上班,互联网车企又开始一轮自夸复盘,“我们是国内领先的新势力”,“我们是全球唯一的超越者”,明明卖不过蛋糕店,口号却比婚礼策划公司还浪漫。
有时候看汽⻋销量榜单,就像是在刷短视频,前五名是热门推送,后十名是那些没人看的老剧,每隔几天就有人换地图。造车这个事儿嘛,并不是谁上场谁能赢,关键是谁能不被淘汰。最惨也不是销量垫底的,而是还没起名就倒闭的那一批:连“请给我们一些时间”的BGM都没机会放就消失了。榜单公布,就是一场国产新势力的淘汰赛,谁能活下去,全靠观众投票。
其实,整个新势力排行榜最感人的地方不是数字也不是排名,而是参与感。每家车企都说自己是下一个特斯拉,实际上能活到明年就谢天谢地了。粉丝围观,网友吐槽,老板自我安慰:只要还在榜单,说明阿姨还没有叫我去打麻将。造车圈的自我救赎,最终都变成了——我不比别人强,但我比别人还能撑。
卖车这事儿,像极了打怪升级。刚有新车型上市,全员发微博狂欢,粉丝举着“遥遥领先”大旗满世界跑。才一周,销量低于预期,评论区瞬间冷静,大家挤在群里商量怎么安慰老板安慰自己。行业的韧性不是技术,是每天自我安慰的能力。毕竟人生就像造车,卖得好是冠军,没赶上节奏就是“明年再来”。
最终,每个周销量榜单背后,都是一场荒诞秀。品牌们在数字间竞逐,观众盯着“反超”“掉队”“重回前五”这几个关键词,日子过得跟小品表演一样刺激。数据是个幌子,信心是硬通货。比的不是谁最牛,是谁最能扛摇摆。中国造车,还在不停自我革命——改名字、换LOGO、升级座舱、发布黑科技、点亮智驾、推出新颜色……但销量榜单,依然在那里静静地告诉大家:车市就是笑话,谁不会讲,谁就被讲。
最后的最后,作为围观群众,我也学会了专业点评:“销量稳了,遥遥领先,明天就能上市敲钟”。然后关掉网页,继续吃瓜。毕竟,谁家的车卖得多,和我的自行车链子卡不卡,真没什么关系。排行榜每周一变,造车圈里人人都是鲁迅,但谁都不敢去当阿Q。一阵风过,数字归零,下周继续努力,顺便再自嘲一把:遥遥领先,遥遥无期。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