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油车真的挺好开。油门踩下去,声音、感觉、力度都让我难以割舍。上周还跟老李伙计聊了车事,他一边摇头一边说,你这老油条,总说电车不靠谱。我笑笑,也不反驳。这话题挺复杂。
咱们先说个数。中国7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光这一点,很多人没感觉,但要是突然断供了呢?凯叔家那台2.0T的轿车,百公里油耗大约8升,一年跑2万公里,光油钱就得两万多块——这还不算涨价。涨价那时候,普通家庭根本压力山大。飞涨的场景,估计不少朋友小时候家里听新闻就见过,没准你我都忘了。
说到进口渠道,咱们得想想美国布局。在咱们进口油路线上,海上军事基地到处有,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公开新闻。美国堵截我们的油轮偶尔都能上头条。你想想,如果打仗,那还能保持常态?不会。咱们老百姓开油车得掂量掂量了,很现实。有次我问隔壁车修理厂小张:要是飞起来,咱们这儿有人能挺过去吗?他大摇头,不行,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
行了,油车好,那为啥国家偏偏不推荐?这得说说政策背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成品油出口国之一,而且还是低价出口,感觉颠覆你对石油的认知没?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中国进口石油主要用在化工领域,汽油却是副产品,产多了还得廉价卖出去,没办法。这东西本身就没啥核心战略意义。你说还进口干啥?这点目前我也没想明白,自己心算了一下,化工用油需求占比高达60%-70%(样本少),对油车市场的拉动并没那么直接。
这里打个岔,说说电车。以前我挺抵触电动车的,觉得它续航短,充电麻烦,啥也算不上硬菜。但最近去看了新能源展,某款电车的电池制造工艺让我感叹一声,哎哟,还真是玩得转。而且,人造汽油已工业化量产,成本3元多一升,马上能跟进口打个平手了,这不奇怪,但这背后技术成熟度和能耗还得提高。
这个话题转回来,我问自己:为啥国内还得大力推电动车?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安全。电能能不能依赖,充电设施能不能普及,还有待观察。但电子弹射、无人装备时代,电才是王道,不像油车依赖大规模石油运输,哪天出啥事,车就得躺岗。说句肉麻点的话,国家这套推电车其实就是稳妥牌,保命牌。
刚说国家推电车好,得承认,这里面还有资本运作的味道。资本收割老百姓这事儿,谁能躲得开?电池原材料涨价、充电桩烧钱,这些成本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朋友阿明在特斯拉4S店做销售,他说:有时候客户买车不带脑子,看宣传就冲了,车子电池出问题,咱们也头大。资本、技术、政策三方夹击,咱老百姓真得擦亮眼。
补充一点,我觉得有些老油车粉丝太武断,拿油车比电车就说电车不靠谱,这有点无知了。去年我在修车厂边干活,碰到一个修理工老刘,他跟我说:石油需求最大其实是石化行业,汽油只是副产品,跟电车发展没直接关系。这话挺警醒我,也说明问题不能简单二选一。
回头想想,同价位的油车和电车用车成本差距,有时候没那么大,反而电车维护更省心。但电池寿命咋办?这个没标准答案,只能体感估算—5年左右换一次电池,花费得大几千吧。这种成本你买车时候基本没怎么算进去。买油车呢,机油、防冻液啥的易耗品换着来,常规维护虽麻烦但分散,感觉更均衡。
其实这布局有点像早年互联网发展,靠打补贴推用户,电车也是先烧钱筑基础设施,再看未来回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断了,咱们还得咋办?
跑题了,我想说,国家推广电车,背后价值链远比我们能体验的复杂。车企、资本、政策这几张牌混着打。油车固然好,我也想开,但那不是一个单纯性能论就能决定的事儿。
唉,最后问你,假如哪天打仗涨到是现在的三倍,你的车还能开多久?你会选择换电动车还是熬油车?说实话,我也没想好该怎么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