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出炉,广州全市近10万辆网约车“闲置”,司机:跑不动了
当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5月数据撕开行业真相——19.63万辆合规网约车中近10万辆陷入闲置,日均活跃司机不足10万人时,这个曾被视为“灵活就业黄金赛道”的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在天河区某充电站,一排蒙着灰尘的网约车整齐停放,司机们蹲在路边抽着烟,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接单提示音越来越稀疏。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从扩张神话到生存危机的缩影。
一、数据背后的行业困局:超半数车辆沦为“钢铁僵尸”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截至2025年5月,全市注册网约车达19.63万辆,日均活跃车辆却仅有9.66万辆,闲置率超过50%。这意味着近10万辆合规车辆长期停驶,成为城市中流动的“钢铁僵尸”。更严峻的是,司机群体同样面临“内卷”:16.71万名注册司机中,日均活跃司机仅9.78万人,僧多粥少的局面愈发明显。
在番禺区某网约车停车场,记者看到数百辆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挡风玻璃上积满灰尘。司机陈师傅无奈地说:“这些车大多是租赁公司的,现在租不出去,只能停在这里吃灰。”他算了一笔账:一辆网约车每月租金约4000元,加上充电、保养等成本,日均流水低于300元就意味着亏损。而根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2025年5月网约车日均营收仅为311.63元,部分司机即便“整月无休”,月收入也不足万元 。
二、多重绞杀下的司机生存:从“月入过万”到“跑不动了”
(一)收入断崖式下跌:从“黄金时代”到“青铜时代”
早期网约车司机的“神话”正在崩塌。2019年入行的李师傅回忆:“那时候每天流水轻松破千,月入过万是常态。”但现在,他每天工作12小时,流水仅400元左右,扣除租金、充电等成本后,月收入不足6000元 。更残酷的是,平台的“动态折扣”和“特惠订单”正在吸干司机的利润。乘客支付的优惠金额,最终都转嫁到司机收入中。例如,乘客使用优惠券后支付10元,司机实际到手可能只有6元 。
(二)平台抽成的“隐形枷锁”
平台抽成成为悬在司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广州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平台严守抽成“红线”,但实际操作中,层层转包订单导致司机收入被“腰斩”。某业内人士透露,乘客支付100元打车费,经过两次转包后,司机最终仅能拿到52元,整体抽成比例高达48% 。更令人无奈的是,司机端无法查看乘客实际支付金额,对抽成比例一无所知 。
(三)高强度劳动的健康代价
为了维持收入,司机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莫师傅每天出车15小时,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职业病” 。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让许多司机患上胃病、颈椎病。黎师傅在跑了3年网约车后,选择转行开烧腊店:“再这样下去,身体垮了,赚的钱还不够看病。”
三、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低价竞争与资源浪费
(一)平台“价格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为争夺市场份额,各大平台掀起“低价风暴”。记者实测发现,同一行程的打车费用从12元降至7.59元,降幅超过30% 。这种低价策略看似惠及乘客,实则牺牲了司机利益。平台通过“免佣”吸引司机接单,但乘客使用优惠券的部分仍由司机承担。司机王师傅坦言:“拒绝低价单就会被系统降低派单优先级,只能被迫接单。”
(二)聚合平台的“吸血游戏”
聚合平台的兴起加剧了行业乱象。部分平台将订单层层转卖,每转一次手就抽取一次佣金。司机黎师傅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乘客未取消订单,平台却将其派给其他司机,导致他白跑一趟 。这种“订单转卖”不仅损害司机权益,还增加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和投诉率。
(三)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
近10万辆闲置网约车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资源浪费。这些车辆大多为新能源汽车,长期停放导致电池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同时,为维持运营,司机不得不频繁充电,加剧了能源消耗。在黄埔区某充电站,记者看到许多车辆排队充电,而旁边的停车场却停满了闲置车辆,形成鲜明对比。
四、破局之路:从“无序扩张”到“健康发展”
(一)政府监管的精准发力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已出台政策规范聚合平台,要求禁止订单转卖、合理设定抽成比例 。下一步,应建立动态调控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控制网约车数量。例如,参考上海、三亚等地的做法,暂停受理新增网约车运输证 。同时,加强对平台抽成的透明化监管,要求平台公开乘客支付金额和司机收入明细。
(二)平台责任的回归
平台应摒弃“流量至上”的思维,承担起社会责任。例如,探索司机收入保障机制,根据运营成本和市场行情设定合理运价;建立司机申诉渠道,及时处理订单纠纷。滴滴等平台推出的“返佣宝”政策,对月抽成超过25%的部分进行返还,是一个积极尝试。
(三)司机群体的转型与保障
对于仍坚守岗位的司机,应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物流配送、代驾等领域转型。同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将网约车司机纳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体系。黎师傅转行开烧腊店的案例启示我们,政府和平台可以联合提供创业扶持,帮助司机实现多元化就业。
(四)乘客认知的转变
乘客应理性看待低价打车,认识到司机的劳动价值。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不妨给予司机更多理解和尊重。例如,主动评价订单、避免随意取消,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为司机的收入和心情带来积极影响。
结语:寒冬之后,等待春天
广州网约车行业的困境,是中国城市交通领域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互联网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必然过程,也考验着政府、平台、司机和乘客的智慧与担当。当近10万辆网约车重新启动,当司机们的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我们才能说,这个行业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思考: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新业态真正惠及从业者和消费者?答案或许不在数据里,而在每一个人对行业的关注与行动中。毕竟,每一辆网约车的引擎声,都是城市活力的心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