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

最近这段时间,关心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个事儿,就是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话题。

网上不少文章说得挺吓人,标题都是“泡沫破了”、“销量崩盘”之类的,特别是拿七月份头一个星期的数据说事,说很多新牌子的车一下子就卖不动了,跟六月底的热闹景象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

这让不少准备买车或者已经买了车的人心里都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咱们红红火火的新能源车市场,难道真的出问题了吗?

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有驾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这到底是真摔了个大跟头,还是只是蹲下身子,为了跳得更高。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六月底那波销量数据,确实有点“虚胖”。

这在汽车行业里,其实不算什么秘密,行话叫“冲量”。

不光是新能源车,以前燃油车时代也一样。

每到季度末、半年底、或者年底,厂家为了让报表上的数字好看一点,好给股东和投资人一个满意的交代,就会给下面的经销商下达很重的销售任务。

你想啊,上市公司的股价、下一轮的投资,很多都跟这些销售数据挂钩,厂家能不着急吗?

那怎么个“冲”法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压力转移给经销商。

厂家会说,这个月你得给我卖掉三百台车,要是完成了,年底的返利一分不少;要是完不成,对不起,返利要扣掉一大笔。

这笔返利对经销商来说可是命根子,是利润的大头。

为了保住这笔钱,经销商就算卖不掉,也得硬着头皮把车从厂家那里“买”过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库存”。

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有驾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厂家报表上显示,车已经“销售”出去了,但实际上,这些车可能压根就没见到真正的买家,而是安安静静地停在经销商的仓库或者后院里。

有些销售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甚至自己掏钱刷信用卡,先把车订下来,等下个月再想办法慢慢卖。

这就是为什么六月份的销量数字会突然冲得那么高,因为它里面掺杂了不少这种“库存转移”的水分。

等到了七月份,新的考核周期开始了,冲量的压力一下子没了,之前被透支的市场需求也需要时间来消化,销量数据自然就会掉下来。

所以,看到一些新势力品牌周销量下跌百分之四五十,先别慌,这很大程度上是把六月份多算出来的数字给挤掉了,回归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水平。

这就像一个人跑了个百米冲刺,跑完之后总得喘口气,歇一歇,不可能一直用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所以,用“崩盘”来形容这种技术性的回调,确实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当然,这种冲量操作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就是库存太高了。

有个专业名词叫“库存深度系数”,简单说就是经销商手里的存货还能卖几个月。

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字在1.5左右是比较健康的,意味着库存能维持一个半月的销售。

可今年七月份,这个数字一度超过了2.5,也就是说,经销商手里的车,就算厂家一台新车都不发,也得两个半月才能卖完。

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有驾

这压力就太大了。

网上流传的那些图片,说山东某个大型停车场里,停着上百辆崭新的新能源车,挂着临牌,风吹雨淋,车身都开始有锈点了,生产日期还是好几个月前的。

这事儿就跟高库存脱不了干系。

消费者一看,心里能不打鼓吗?

谁也不想花新车的钱,买到一辆停了半年的“库存准新车”啊。

那么,是不是消费者真的就不敢买新能源车了呢?

我觉得恰恰相反,不是不敢买,而是咱们老百姓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以前买车,可能就是看看广告,听听销售怎么说,觉得牌子大、样子好看就行了。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买车前,会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做功课,看各种评测视频,把不同车型的优缺点了解得一清二楚;会加入各种车主群,听听老车主们是怎么说的,续航实不实在,小毛病多不多;甚至买车的时候,都会自己带着卷尺去量后备箱,看看空间到底够不够用。

这种变化,就让那些只会吹牛、不干实事的车企日子很难过了。

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有驾

比如续航里程,你广告上标个一千公里,听着很厉害,结果用户买回家一开,冬天打个八折,夏天开个空调再打个八折,高速上跑一跑又得打折,最后实际能跑个六百公里就不错了。

这种“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巨大差距,一次两次之后,大家就不信了。

反观有些车企,比如特斯拉,虽然它在内饰、舒适性上被很多人吐槽,但它在续航方面相对就比较“实诚”,标多少,实际开下来差得不会太离谱。

这种实在劲儿,反而赢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还有就是降价背后的门道。

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降价促销是很正常的。

但关键看你是怎么降的。

是通过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实实在在地把成本降下来让利给消费者?

还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

之前有合资品牌被曝出,为了降低成本,车身用的钢材强度跟宣传的不一样,打了折扣。

还有的豪华品牌,电动车降价十几万,结果被拆车博主发现,车里的隔音材料用的竟然是回收的“黑心棉”。

销量猛涨遮羞布被撕,外资车趁乱回归,国产车还有希望吗-有驾

这种把消费者当傻子的做法,一旦被揭穿,品牌的信誉就全完了。

所以说,现在的消费者,是用真金白银在给产品投票,谁好谁坏,谁实在谁鸡贼,心里都有一杆秤。

所以你看,当前的市场情况,与其说是“寒冬”或者“崩盘”,不如说是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牌”。

这场洗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

那些过去靠着一个概念、几页PPT就敢出来造车,靠着花钱营销、编故事来吸引投资的企业,在这场考验中会很难受,甚至会被淘汰出局。

比如有些新品牌,一个月就交付几十台车,连员工的工资和水电费都快付不起了;还有的工厂产能利用率极低,车间里冷冷清清,这都说明市场正在自动出清那些竞争力不足的参与者。

但与此同时,那些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用心做产品的中国品牌,正在这场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强。

你看比亚迪,它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遥遥领先,还把车卖到了欧洲、南美,在国际舞台上跟老牌巨头掰手腕,靠的就是它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再看理想,它牢牢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把车打造成一个舒适、智能的“移动的家”,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还有像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用强大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吸引了大量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

这些头部企业的成功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根基是非常扎实的。

我们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能用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好的车;我们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各种新功能、新设计层出不穷;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企业更懂得中国老百姓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所以,撕掉那层“销量猛涨”的虚假繁荣,挤掉泡沫,让市场回归理性,虽然过程会有些阵痛,但最终会让整个行业走得更稳、更远。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未来能买到的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实惠,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好事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