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走在路上我们不难发现,路上跑的很多新款智能汽车,车顶上都顶着一个或方或圆的凸起装置,这个看起来有点像潜望镜的小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激光雷达。
它被誉为智能驾驶的“眼睛”,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来精确感知周围的环境,是实现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的关键硬件。
可以说,有了它,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才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这个功能强大的“眼睛”也给不少车主带来了不大不小的烦恼。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外观,很多人觉得车顶上多出来的这个部件,破坏了整车流畅的线条感,显得有些突兀,不够整体。
另外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清洁和维护。
这个安装在车顶的精密设备,非常容易受到雨雪、灰尘、鸟粪甚至是高速路上飞虫的污染,一旦它的“镜片”被遮挡,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清理起来又很麻烦,需要车主特意去擦拭,冬天遇到冰雪天气就更头疼了。
大家似乎已经默认,想要获得高阶智能驾驶的强大功能,就必须接受这个外观和维护上的小小不便。
然而,最近国内的一家车企却打破了这个常规,提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他们把激光雷达从车顶拿了下来,直接“请”进了车内。
说的就是全新问界M7带来的一个行业首创设计,他们将一颗微型化的激光雷达与高清摄像头集成在了一起,封装后安装在了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后视镜后面的那个区域。
这个方案被官方命名为“Limera”,是激光雷达(Lidar)和摄像头(Camera)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
这一改变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车顶恢复了平整光滑,整车的外观一体感和美观度都得到了提升,对于那些追求简洁设计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更重要的是,那个困扰已久的清洁难题,被一个极其巧妙的方式解决了。
因为激光雷达现在位于前挡风玻璃之后,当玻璃脏了,驾驶员只需要打开雨刮器,在清洁玻璃的同时,也就顺带把激光雷达前方的视野区域给清理干净了,省去了车主手动擦拭的麻烦。
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却体现了工程师们对于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痛点的深刻洞察和人性化的关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工程设计。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把激光雷达从视野开阔的车顶移到车内,会不会是为了美观而牺牲了它的性能呢?
毕竟安装位置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它的探测角度和范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套舱内激光雷达的定位。
它并不是用来完全替代那颗能够探测两百多米远的远程高线束激光雷达的。
在问界M7的产品线里,追求极致智能驾驶体验的顶配车型,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车顶激光雷达方案。
而这套创新的舱内方案,其核心任务是作为一个近距离的“补盲”单元,专门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驾驶安全隐患——“灯下黑”区域。
所谓的“灯下黑”,指的是在夜间行车时,车灯虽然能照亮远方,但在车头正下方大约5到50米的范围内,反而是一个光线不足且容易被驾驶员忽略的视觉盲区。
传统的毫米波雷达虽然也能探测距离,但它对于识别一些静止的、不规则的,特别是低矮的障碍物,比如路面上散落的轮胎皮、倒地的交通锥桶,甚至是突然出现的动物,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而这套舱内激光雷达系统,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而生。
它能够精准地扫描车前中近距离的范围,凭借激光雷达对三维轮廓的精确感知能力,可以非常可靠地识别出这些传统传感器容易漏掉的潜在危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搭载了这套系统的车辆,即便是在光线极差的夜晚,面对一个高度仅为30厘米的障碍物,也能够在时速100公里的情况下实现平稳舒适的刹停。
这个性能表现,远超过了单纯依靠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为驾驶安全,尤其是在高速和夜间行车等复杂场景下的安全,增加了一道至关重要的保障。
所以说,它并不是性能上的妥协,而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安全策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了最容易发生危险、也最需要技术介入的场景中去。
那么,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种“双轨制”的设计思路呢?
据说这背后反映了车企对市场需求的细致洞察。
在之前的车型用户反馈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购买顶配车型的用户,往往认为车顶的激光雷达是科技感和高性能的象征,是一种身份标签;而购买中配车型的用户,则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在意车辆的整体美观,他们希望车辆外观更简洁,不想要那个“小犄角”。
面对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工程师们没有简单地做取舍,而是选择了一条“既要又要”的创新路径。
他们既保留了满足科技发烧友需求的高性能外置方案,又为注重外观和实用安全的消费者量身打造了这套舱内方案。
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产品定义上的成熟与自信,不再是盲目地堆砌硬件,而是开始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并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这套舱内激光雷达方案的局限性。
因为它缺少了车顶远程激光雷达提供的超远距离和更广阔的垂直视角感知能力,所以搭载这套方案的车型,目前还无法支持像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即在复杂的城市道路实现点到点的辅助驾驶)、全场景自动泊车等最高阶的智能驾驶功能。
对于那些追求完全自动驾驶体验、希望在城市拥堵路况中彻底解放手脚的消费者来说,这个版本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终极幻想。
但是,对于更广大的普通家庭用户而言,他们对智能驾驶的核心诉求,或许并非是炫酷的“无人驾驶”,而是在日常通勤和长途旅行中,车辆能够提供实实在在的安全冗余,在驾驶员疲劳或分神的一瞬间,能够及时介入,避免一次可能发生的碰撞。
从这个角度看,舱内激光雷达方案以一个相对更低的成本,提供了超过90%日常场景所需的核心主动安全功能,同时还带来了外观和维护上的便利,这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高且非常理性的选择。
它让激光雷达这项先进的安全技术得以普及,惠及更多不愿意为顶格配置买单的普通消费者,这本身就是科技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