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

谁能想到,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竟让一个欧洲老牌国家,在国庆前夕上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戏码?

9月30号,就在大家沉浸在即将到来的长假氛围中时,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宣布强制接管一家中资控股的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

这雷霆万钧的举动,本以为能一锤定音,结果却在十几天后,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失控”。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您想想看,安世半导体最核心的生产基地,那可是咱们东莞,掌握着全球七成以上的芯片产能。

而荷兰本土的产能,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场景,不就像是房东拿着房产证,却对已经住得好好的租客颐指气使,要求人家按他的规矩来住?

这逻辑,怕是连三岁小孩都觉得荒唐。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更让荷兰方面始料未及的是,10月4号,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了回应,动作干净利落。

一项关键的出口禁令,直接击中了安世半导体的“命门”。

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那些正焦急等待着芯片来维持生产线的巨头们,比如宝马,听说每个月因此就要损失10亿欧元,生产线濒临停摆。

他们此刻的心情,大概比窦娥还冤。

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几亿美元的芯片,就这么成了“天价摆设”,发不出去。

荷兰政府此刻的心情,恐怕只能用“肠子都悔青了”来形容了。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紧接着,安世中国的反应更是迅速而坚定。

10月18日下午,一份简洁有力的公告摆在了台前:企业内部的运作,一切以国内公司的指令为准,任何未经法定代表人签字的外部指令,都将无效。

这等于是在荷兰政府的“接管”尝试上,直接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叉”。

内部运营的命脉,牢牢握在中方手中,外人想插手,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番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内部控制”。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而荷兰政府这边,眼看局面越来越难以收拾,竟开始上演“甩锅”大戏。

10月17日,《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将矛头指向了“外部顾问”的建议,声称政府对此并不知情。

这说辞,未免太过牵强。

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资产接管,怎能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几位顾问的“拍脑袋”决定?

这更像是试图为自己找一个体面的退场方式,可这台阶,晃得实在太厉害,站上去都怕摔下来。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这场风波的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今年以来,美国一直在全球范围内编织一张围堵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网,荷兰此举,无异于为美国“站台”,企图以此表忠心。

然而,他们似乎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事实:安世半导体最关键的生产力和技术核心,都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结果呢?

不仅未能如愿获得控制权,反而让欧洲的汽车巨头们集体陷入了困境。

大众、通用这些以盈利为导向的商业帝国,他们关心的只有能否拿到所需的芯片,地缘政治的博弈,远不如生产线的运转来得实在。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中国方面的态度,始终如一,坚定而清晰:不谈判,不妥协。

为何如此强硬?

笔者的看法是,如果此次轻易放行,无异于为全球贸易规则打开了危险的缺口。

未来,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以各种理由,对中资企业进行“巧取豪夺”,这种恶劣先例一旦开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受到严重阻碍。

而且,我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

去年,中国集成电路的出口额已突破3500亿美元,车规级芯片更是占据全球近三成的市场份额。

这份底气,足以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从短期来看,闻泰科技正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捍卫其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东莞的生产基地也如常运转,火力全开。

外交层面的斡旋也在同步进行,旨在让荷兰政府清楚认识到,这次的“冒险”,绝非儿戏。

放眼长远,将部分关键业务转移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更具地缘优势的地区,或许也是规避美国技术封锁风险的一项明智之举。

荷兰自作聪明强夺安世半导体,却让车企月损10亿欧-有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场围绕芯片的国际博弈,究其根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全球产业链早已盘根错节,密不可分。

任何试图通过“零和博弈”来谋取单方面优势的企图,都将面临现实的强大反噬。

芯片,早已成为现代工业的“血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为地阻断它,受伤的绝不会是单一方。

这其中的道理,希望所有参与者都能早日领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