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圈里有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相信不少人都看到了那个视频:一辆崭新的理想L8家用SUV,和一辆大卡车迎头相撞。
视频里那个场面,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但结果又让人大吃一惊。
那辆理想L8在猛烈的撞击后,车身尤其是驾驶舱部分,看着还挺完整,A柱、B柱这些关键的承重结构都没怎么变形。
可另一边那辆大卡车就惨了,整个驾驶室,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车头,竟然被整个掀了起来,像是被人硬生生揭开了“天灵盖”。
这视频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人觉得理想这车真是太牛了,安全性简直是“公路小坦克”级别的,以后买车就得买这种硬气的。
但也有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那可是重型卡车啊,钢筋铁骨的,怎么可能这么不禁撞?
是不是这背后有啥咱们不知道的门道?
这事儿的核心,就是一辆家用SUV,到底能不能把一辆重卡的头给撞“掉”?
这到底是国产车安全技术的一次伟大胜利,还是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表演?
被撞的那辆卡车,是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平白无故成了“背景板”,还被扣上了“质量不行”的帽子,心里那叫一个冤。
人家能不着急吗?
换谁谁也受不了。
于是,东风柳汽那边立刻就站出来反击了,而且是连续好几天,态度非常坚决。
他们先是发了个声明,说理想搞的这个测试,是特定场景下的,跟咱们平时在路上开车遇到的真实情况差远了,这有“拉踩”同行的嫌疑,不厚道。
紧接着,又发了封信给广大的卡车司机朋友们,话说得很实在:“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这话里有话,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顺带点了一下对方。
后来更是直接,发了张海报,上面就一句话:“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这句话一下子就火了,很多人转发,大家觉得这话说得太狠了,也太现实了,直接把商业上的争议,上升到了一个更引人深思的层面。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作为测试的主角理想汽车,和负责执行测试的机构中国汽研,也终于出来说话了。
他们联合发了声明,想给大伙儿一个解释。
他们的说法大概是这么几点:第一,我们这次测试就是为了看看理想L8自己的被动安全性能怎么样,没想跟任何其他牌子过不去,那个卡车就是个移动的障碍物,是个道具。
把东风柳汽给卷进来,真不是故意的。
第二,这辆卡车不是新车,是我们在市场上随便买的一辆二手车,买回来之后给它贴了点伪装,然后加了配重,让它达到8吨。
第三,测试的时候,理想L8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卡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两辆车对着开,这样相对速度就是每小时100公里。
测试结果呢,理想L8乘员舱没啥大变形,气囊也正常打开了;卡车那边呢,虽然被撞得不轻,但驾驶室的整体结构还是完整的,门也能正常打开。
这个官方解释听起来好像挺全面的,但咱们老百姓和懂行的专家们,都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大家从这份声明里,立马就揪出了几个特别关键,但又没说明白的问题。
首先,也是最要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卡车的车头到底锁没锁?
咱们得知道,大卡车的驾驶室为了方便检修发动机,是可以往前翻起来的。
为了安全,它都有一个很结实的锁止机构,平时开车的时候,这个锁会把驾驶室牢牢地固定在车架上。
这个锁非常关键,正常情况下,除非是那种特别惨烈的事故,否则它不会自己打开。
可是在理想和中国汽研的声明里,对这个最关键的锁,在测试时到底是锁着还是开着,提都没提。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武,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倒了,然后到处宣传自己功夫好,但就是不说对手上场的时候是不是被绑着手。
如果车头没锁,那别说撞了,就是一个急刹车,都可能让驾驶室翻起来。
所以,这个问题不回答,整个测试的可信度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就是这辆“随机购买的二手卡车”。
听着好像很公平,但仔细一想,问题更大了。
二手车,那车况可就复杂了,天差地别。
这辆车以前跑了多少公里?
出过什么事故没有?
车架有没有暗伤?
最关键的,那个车头锁止机构本身是不是好的?
这些都不知道。
一个科学严谨的测试,最讲究的就是控制变量,应该用状态标准统一的新车来做,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
现在用一辆情况不明的二手车,这本身就让测试充满了不确定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为某个特定的结果做铺垫。
最后,就是那个速度设置,理想L8每小时60公里,卡车每小时40公里。
外行看热闹,觉得60加40等于100,没毛病。
但懂行的工程师一看就明白了,这里面有“学问”。
为什么不是大家更习惯的50对50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点物理知识,叫动量。
简单来说,虽然相对速度都是100,但60对40的撞击方式,对速度更快、质量更轻的理想L8是更有利的。
打个比方,就像两个人迎面相撞,如果一个人跑得快,一个人跑得慢,那个跑得快的人更容易把对方撞退,自己受到的冲击力会通过推动对方而卸掉一部分。
但如果两个人用同样的速度撞在一起,那冲击力就是硬碰硬,两个人都会感觉更疼。
换到车上也是一个道理,60对40的撞击,让理想L8在碰撞中能更好地把能量传递给卡车,而不是全靠自己的车身结构去吸收。
如果换成50对50,理想L8要承受的冲击会更大,它的车身想要保持视频里那么好的状态,难度就会大很多。
所以,这个速度设置,被很多人认为是“取巧”了,是为了更容易拍出理想L8车身刚性强的效果。
总的来看,这件事给咱们普通消费者提了个醒。
汽车安全是个非常严肃、非常科学的事情,不是看一两个惊险刺激的视频就能完全判断的。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车企,应该用公开、公平、透明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是通过设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特殊条件,去营造一个看似强大,但却经不起推敲的“安全神话”。
我们当然希望我们国家的汽车品牌越来越好,越来越安全,在技术上互相竞争,不断进步。
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是大家在同一个规则下堂堂正正地比试,而不是靠一些营销手段去走捷径。
因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时的宣传可能会吸引眼球,但长远的信任,必须建立在诚实和真正的产品力之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