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的"桩主"新玩法,把电车变"印钞机"?
上周刷到个有意思的消息:一些新能源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账单,他们家安装的家用充电桩,晚上10点到早上8点插着电"吸收"低价电,白天再通过平台把电卖给附近需要补能的车主。
月收入竟然能达到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评论区瞬间炸了:"我家电车充一次电才花20块,这货倒好,反过来靠充电挣钱?"类似操作在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的新能源车主群里已经悄悄流行了好一阵子。
电车充电桩,真能从"烧钱工具"变成"赚钱副业"?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门道?
晚上充电白天卖,这事儿到底咋操作的?
想搞清楚这个新玩法,得先从技术层面说起。2024年以来,国内多个充电平台陆续上线了"家庭共享充电桩"功能,允许个人将闲置的家用充电桩接入平台,供附近新能源车主付费使用。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把你家的充电桩当成小型"充电站"对外开放。
目前支持这种功能的平台主要有星星充电、特来电等头部运营商。
拿星星充电来说,他们旗下的交流充电桩都支持私桩共享赚收益功能,用户只需要在星星充电APP上自行设置电价和服务费以及开放充电的时间就行。小鹏汽车的家充桩也有类似功能,车主可以通过小鹏汽车APP进行共享设置。
具体怎么操作呢?
整个流程其实挺简单的。你得有固定车位装了家用桩,一般是7kW或11kW的国标慢充桩。然后在支持共享功能的平台上注册,把你的充电桩接入他们的系统。
接下来就是的"低买高卖"环节了。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简单说就是用电高峰期电价贵,用电低谷期电价便宜。比如晚上10点到次日8点通常是"谷电价"时段,电价能便宜到0.3-0.4元一度;而白天9点到18点是"峰电价"时段,电价普遍在0.7-0.8元一度,有些地方甚至高。
这就给了"桩主"们套利的空间。
你可以专门设置充电桩在深夜低电价时段自动充电,然后白天通过平台以高的价格卖给需要临时补能的用户。假设每天充放50度电,谷电价0.3元,峰电价0.8元,一天的毛利就是(0.8-0.3)×50=25元。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还要扣除平台抽成和各种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智能充电桩早就不是"插上就充"的傻大粗了。
支持共享功能的充电桩都带有"双向计量"功能,能精准记录自用电量和对外供电量。平台则通过AI算法,根据附近车主需求动态调价。比如早高峰急着上班的人多,桩的单价会自动上调;午间需求少,又会降低价格。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虽然听起来挺美,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转的。
你得有固定车位,还得物业同意安装充电桩,是所在地区的峰谷电价差得够大才有搞头。
这波操作能成,到底靠啥撑着?
有人可能要问了:"家用桩不是只能给自家车充吗?咋还能对外卖电?这合法吗?"
别急,这事儿还真有支撑。
最重要的基础是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这个文件明确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提出要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虽然文件没有提到家用充电桩共享,但为分布式储能设备参与电力市场提供了依据。
2024年9月,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虽然这主要针对的是大型项目,但也为家用桩共享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
从技术层面看,支撑这个模式的是智能化改造。
传统的家用充电桩就是个"充电器",但现在的智能充电桩简直就是小型"能源管理站"。它们不仅能实现远程控制、定时充电,还能实时监测电网负荷,根据电价信号自动调整充电策略。
厉害的是V2G(车网互动)技术的逐步成熟。
这个技术让电动汽车不仅能从电网充电,还能向电网放电。虽然目前V2G技术还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在深圳、北京、上海、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展开示范应用。2024年3月,广汽能源甚至完成了全国次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V2G技术与虚拟电厂结合的二次调频实车试验。
当然,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现在的智能电网建设让电力供需能够实时匹配,分布式能源接入变得便利。加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小型分布式储能设备能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成为可能。
不过说到底,核心的支撑还是经济逻辑。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到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爆发式增长。但公共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显然跟不上需求增长,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偏远地区,充电难问题依然突出。
这就给家用桩共享创造了市场需求。
对于桩主来说,闲置的充电桩能产生收益;对于需要充电的车主来说,能就近找到充电点;对于电网来说,分布式充电能够缓解集中充电对电网的冲击。看起来是个多赢的局面。
这事儿划算吗?会不会是个坑?
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这事儿到底能赚多少钱?
会不会是个坑?
咱们得算笔明白账。
从成本端看,想要玩这个游戏,得有一笔不小的初始投资。安装家用桩本身要花3000-5000元,这还不包括线路改造费用。如果小区电容不够还得额外扩容,这又是一笔开支。是,想要共享桩产生收益,你得先垫资买电。
毕竟是先用谷电价充电,再用峰电价卖出,中间有个资金占用期。
以星星充电的收费标准为例,平台每度电收取1毛钱的服务费,收益提现还要收取0.6的手续费。假设你一天交易50度电,光平台抽成就是5元,再加上提现手续费,实际到手的收益就得打个折扣。
从风险端看,这个生意也不是稳赚不赔的。
怕遇到"薅羊毛"的车主,专挑深夜低价时段充满电,反而挤压了桩主的盈利空间。另外,如果当地电网负荷紧张,平台可能会限制共享时长,导致收益不稳定。还有个技术风险,就是充电桩设备故障或者车辆充电过程中出现问题,责任界定比较麻烦。
那真实收益到底如何呢?
从目前能了解到的情况看,收益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峰谷电价差和充电需求。在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比如上海的峰谷电价差能达到1.8元每度,这种情况下收益确实可观。但在电价差较小的地区,可能辛苦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的收入。
现实的问题是,这个模式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随着参与共享的充电桩越来越多,供给增加必然会压低价格。而且电网公司和部门对这种模式的监管还不够明确,存在变化的风险。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目前的共享充电桩还存在不少痛点。
比如充电桩的位置信息不够精准,导致车主找桩困难;充电桩的可用性实时新不及时,经常出现到了现场发现桩被占用或故障的情况;充电速度相对较慢,主要以7kW、11kW的交流慢充为主,无满足急需快充的用户需求。
总的来说,家用桩共享确实能产生一定收益,但指望靠这个发财是不现实的。
比较适合有固定车位、长期拥有充电桩,且所在城市峰谷价差较大的车主,当成"零花钱"收入还是可以的。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你可能也关心
自从家用桩共享这个话题火起来,网上的讨论就没停过。
各种疑问、担心、吐槽满天飞,咱们挑几个关心的问题说说。
是资格问题。
有网友问:"我家没车位,能在公共充电桩这么干吗?"答案是不行!公共桩属于运营性质,个人无权转租。家用桩共享必须绑定固定车位,还得通过物业备案,有些地方甚至需要电网公司审批。
这个门槛其实挺高的,把很多想参与的人挡在了门外。
安全问题也是大家担心的。"别人用我家桩充电,万一短路起火咋办?"这确实是个现实风险。不过正规平台一般会强制桩主购买"共享责任险",而且每次充电前都会检测车辆和线路状态。
但话说回来,保险能赔钱,但真出了事故还是很麻烦的。
还有个技术疑问让不少人困惑:"这样来回倒电,会不会费电?"
从物理角度讲,电能只是"搬了个时间",总消耗量基本不变。而且通过调节峰谷负荷,还能帮助电网高效运行。但如果考虑到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及电池的衰减,长期看确实会有一定的损失。
深层次的问题是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
有专家担心,如果大量家用充电桩都参与共享,可能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毕竟这些分布式充电设备的行为很难精确预测和控制,万一在某个时段大家都同时充电或放电,对电网的冲击可能比想象的要大。
从监管角度看,目前相关还不够完善。
比如个人通过充电桩卖电算不算经营行为?
需不需要缴税?
出了纠纷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依据。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这个模式规模化发展,可能会触及现有的电力市场管理规定。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社区管理。
不少物业对业主安装充电桩本来就有意见,别说对外开放共享了。车来车往影响小区环境,充电车辆占用停车位,这些都可能引发邻里矛盾。有些小区已经明确禁止业主将私人充电桩用于商业用途。
技术标准化也是个挑战。
目前不同品牌的充电桩接口、通信协议、安全标准都不完全统一,这给平台整合和用户体验都带来了困难。而且家用充电桩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山寨产品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隐患。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是要在发展中逐步完善,既要鼓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参与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风险,选择正规平台和设备,做好安全防护。
从"烧钱桩"到"赚钱桩",藏着新能源的未来
家用桩"晚上充电白天卖"这个现象,看似只是个小众的赚钱门道,实际上反映的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不仅让车主多了一份收入,重要的是,当千千万万个家庭桩变成"微型储能单元"时,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这种模式的意义远不止于让几个车主赚点外快。
从大的视野看,它是"车-桩-网"深度融合的早期探索,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些移动的"充电宝"将成为电网调峰填谷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
2025年全国峰谷电价差高已达1.8元每度,这种价格信号本身就在引导用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
家用桩共享正是对这种价格信号的积极响应,它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然,这个模式要真正成气候,还得解决不少问题。
电网承载能力、安全监管、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至少现在已经有车主开始把"电车成本"变成了"生活收入",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随着V2G技术的成熟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们可能会看到有趣的商业模式。
也许有一天,你的电动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还是移动的能源交易终端。那时候,"充电焦虑"可能真的会变成"充电收益"。
不过后还得提醒一句:别光看别人赚钱眼红!
想入场的话,先确认自家小区电容够不够、物业让不让、峰谷价差大不大,再决定要不要试水。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得一步步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