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在黄浦江畔火热举办,4月25日单日客流首次突破10万人次。本届车展,流量高管、网红明星、靓丽车模等吸睛元素渐渐褪去,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整车技术平台、最新电池技术等硬核科技回归舞台中央。
“过去来车展是看豪车、概念车,现在更像逛科技展!”一位观众道出车展变迁。
小鹏人形机器人亮相。小鹏供图
车企争相秀技术实力
穿行于展馆,科技实力成为车企们争相展示的重点。特别是自主品牌,白车身、汽车底盘、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技术展示越来越多地被搬上展台,折射出新能源变革中自主品牌的技术底气。
在北汽集团展台,不仅新车、概念车吸引着观众,智能座舱、动力电池、整车平台等展示也带观众看门道。“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固态电池模块和系统,让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冷却效率提升50%。”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动力电池,整车平台更具创新分量,“北极星”全数字化高端电动平台实现一体化集成式中央计算中心、800伏高压、高级别辅助驾驶等,未来将诞生一系列豪华纯电车型。
作为上汽集团重磅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智己汽车此次重点发布线控数字底盘这一创新技术,新技术在面对低速行驶、高速行驶和不同路况环境时,能够实时调节方向盘转向控制,让行驶更丝滑更安全。不仅如此,线控数字底盘的出现,还摆脱了以往的机械转向柱,让座舱的布置和设计进一步优化。
合资厂商也正通过自身创新和与国内企业合作等方式,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方向上积极追赶。上汽通用别克此次发布“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该架构不仅能够覆盖纯电、插混、增程三种新能源技术,还配备中央算力大脑,为新车型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赋能。上汽奥迪发布的A5L Sportback成为该品牌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加速燃油车智能化转型。
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
让车展“科技味”渐浓的还有更多科技供应商的亮相。本届车展首设汽车科技和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不仅有专题展区,像宁德时代、地平线、华为、小马智行等具备实力的供应商甚至已经跻身车企所在的展馆,并租下面积大、好位置的展位,从幕后走至台前猛刷“存在感”。
伴随新能源变革,手握动力电池这一最核心部件的宁德时代收获的关注度不亚于热门车企。本届车展,宁德时代发布了三款动力电池新品,其中钠新电池作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之外寻找新的资源替代选项,并在-40℃极端环境下仍展现高性能。
海外供应商本土化发展走向深入。安波福此次首发一系列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本地化创新方案。其中,首次推出由中国本土开发、知识产权属于中国的风河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风河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这两款本地化产品不含国外管控组件,相关的工程服务与技术支持也完全本土化。
造车之外布局前沿赛道
科技氛围浓郁的上海车展上,车企、供应商也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造车,而是争相布局前沿未来产业。
“小鹏今年有自己的‘车模’,我们的人形机器人IRON!”媒体日举行的展台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一番介绍吸引了全场目光,只见IRON挥舞手臂与观众招手致意,姿态灵活轻盈。“下一个十年,人形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地现身车展。”何小鹏预判。在这家新势力的展台上,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人形机器人等展现未来出行和生活想象力的前沿产品成为关注热点。
在奇瑞展台,汽车似乎成了配角,人形机器人Mornine忙前忙后,一会儿为观众递可乐,一会儿讲解车型。这一机器人由奇瑞全资子公司墨甲智创研制。
广汽集团也展开一幅宏大的“星灵AI全景图”,通过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展示将触角伸向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智能车居等跨界领域,显示出传统车企向“智能移动生态服务商”进化的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