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发展燃油车的原因,底盘技术卡脖子,技术垄断限制创新,推动电车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你知道吗?去年我还跟个朋友开玩笑说,下一代底盘技术,怕不是要靠进口把中国车企变成进口车,这种笑话,现在想想都后背发凉。因为其实背后的问题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
那天我在修理厂,碰到个售后技师,他摇摇头叹气,你知道底盘调校有多难么?人家调个悬挂连个调试器都得进口,想自主?都没法比。这句话其实说得挺直白的,调底盘就像调乐器,要精准,要调出那种弹跳感或者稳重感,手法和技术都得一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估算一下,底盘调校一辆车,从调试到量产,成本最多占到整车成本的15%。但问题是,调试手法和设备都得进口国外,比如德国的Koni、意大利的Magneti Marelli,那一套调试工具,花费都得几万到十几万。买回来一套,用了几次还得校准,反复折腾,时间拉得越长,成本越高。
说到这个,我想起去年我试过几款国产车,悬挂调得特别硬,看着土气,开起不舒服,最坑的就是转弯时的侧倾感,完全没有底盘的屹立不倒。对比一款日系中级车,悬挂调得软硬适中,车身稳的像打了钉子,操控起来就顺畅很多。问下销售:你们调试系统都用谁的?他笑笑,说:自己摸索,设备进口的几十万,但调出来不见得比人家专业。
这让我觉得,技术被垄断,其实就是控制了创新的入口。就像我厨房里,调味料都被品牌垄断了,你想试试自制酱油?难哦。德国和日本在底盘、变速箱上的垄断就像是厨房里的调料铺子,所有高级调味料都只跟他们买。
不过我得说,不能一概而论。国内车企也不是没有努力,早几年一些整车的动力系统或许还能自主做,但底盘调校?姿态明显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研发投入太大,还要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变数多得很。
我觉得,底盘技术垄断还带来了另一层问题,就是创新受阻。你想,根据我了解的资料,很多自主车企在底盘调校方面,最多也就能模仿,偏难自产。技术壁垒如同高墙,国内研发团队像被绑在墙外的孩子,无从突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为什么技术会被这么封锁?显然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其实我还猜测,是市场集中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像博世、大陆集团,控制了大部分核心技术,他们不想轻易放出来,让竞争对手吃瘪。
我想问,难道发展自主底盘技术就不能像拼装一样,逐步突破?或者说,国产品牌是不是该从一开始就逆向工程那些技术?但这个风险大得很——被追责,又要长时间验证。
技术垄断带来的后果,是创新空间少了很多。一台豪华车的悬挂调校,可能要经过用百小时,模拟不同路况的反复调试,用了多少人力、资金?我猜,可能一辆车调校用掉的测试工时,要比整车装配时间还长。估算一下,调底盘调校中的试错成本,可能高达整车售价的5%左右(体感,样本少)。
说起供应链,就像开个餐馆,调料配比都得专用,不能随便换。德国BOSCH集团的底盘技术几乎就是行业标准,没有他们的技术,很多高端车根本调不出那种感觉。就拿ESP系统来说,基本就是博世的专利,又对抗不掉。
我曾经问过朋友,为什么国产车开始用意法半导体的芯片?他说:成本低,供应方便。你想啊,欧洲那套高端电子控制技术,他人掌握核心专利,我们能自己出手的有限。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其实一直是个跟跑者,连芯片都得靠进口。
不能只一味骂技术封锁。有时候,技术被封锁,可能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你看,有趣的是,我还猜测:是不是国产车跳过底盘研发的过程,直接用成熟方案,才让车的性能吊打了早期的自主品牌?(不细想的话,这个猜测纯粹是凭直觉。)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车的底盘调试成本是2万块,按年产10万辆算,只调试就得花掉200亿——难怪一些大厂难以自主攻关。整个行业的难题在于,试错成本太高,而市场又不愿意多买试错车。
其实我还在想,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是不是也变了。一方面,他们依赖大厂的技术,一方面又期待自主研发。在底盘这个事上,你要是缺乏核心技术,说白了就像没底的无底洞。对比之下,那些德系、日系车最强的,就是他们的全链条控制。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去年看过一组数据——
(这段先按下不表)影响底盘性能的,除了调校,还有材料。德国的钢料、悬挂用的弹簧材质,都经过极致优化。这操作,就像做菜一样,用料、火候都得刚刚好。
有人会问,那国产车不是也在自主创新吗?当然有,但要突破技术壁垒,不是一朝一夕。尤其是底盘这块,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研发氛围和技术积累,对一个刚起步的品牌,难度大得离谱。
我挺纳闷的,之前听说某国产品牌打算自主开发悬挂系统,不知道到头来会不会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其实没细想过,他们是不是还得吃那日本、德国的技术胃口,才不至于踩坑?
这一路走来,心里有个疑问:是不是未来所有车,都会变成模块化,底盘和电子、动力一起拼装?这样的话,开发难度是不是会更低?还是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必须要自己打通?
可触摸的小细节:我记得,修理厂的师傅说,你看那些豪华车,悬挂调得好不好,驾驶感是‘会说话’的。那种静中带动的感觉,是调校出来的。你敢相信,一次调试,可能都要试车几次,每次都得去不同的路面?这也是为什么,豪华车的悬挂调校成本,远远高于普通车。
或许正是因为技术如此深奥,才让没有核心底盘技术的中国车企在只能在价格和渠道下功夫。这让我很纠结。到底自主研发到底值不值得冒这个险?还是应当放下包袱,继续用看得见的技术来赢得市场?
看着我手边的设计稿,心里也觉得:底盘的创新,可能不单靠技术垄断,还要更全民一点的方案,像是众包或者合作创新。只要成本下降,技术开放了一部分,也许压力会小很多。
一些人说,技术创新要敢为天下先。但我其实更认为,敢于破局的那一刻,比迎合现有的利益格局更重要。否则,这场底盘技术战只会一直卡在这个死角。
这个问题,谁能给我个答案?我坐在车里,感受到那一点点微妙的变化——是不是,未来的底盘,可能就像我们家那块每天重新调的照片一样,越来越个性化、技术化。这需要多久?这个多久真是个大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