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利剑出鞘! 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快要归属吉利
谁能想到,十年前还被调侃“土味造车”的吉利,如今竟要撼动比亚迪的销冠宝座! 2025年10月的销量数据透露关键信号:吉利单月卖出30.7万辆,同比暴涨35%,连续8个月双增长;而比亚迪虽以44.1万辆保持第一,却出现连续两个月下滑。 前三季度,双方差距已缩至30万辆。 这场逆袭背后,是李书福布局多年的多品牌利剑终于出鞘。
吉利的多品牌打法像极了一盘精妙的棋局。 燃油车阵地稳扎稳打,10月“中国星”家族卖出11.8万辆,博越和双缤系列持续贡献基本盘。 新能源端更是火力全开:10月新能源销量17.8万辆,占比高达58%,其中银河系列单月卖出12.7万辆,同比翻倍。 前10个月,银河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星愿车型更以34万辆成为大众价位爆款。
这种“燃油+新能源”双线作战的策略,让吉利避免了比亚迪过度依赖单一赛道的风险。 领克品牌10月销量创下4万辆新高,极氪则以2.1万辆稳居高端纯电第一阵营。 从5万元的熊猫Mini到30万元的极氪001,吉利用不同品牌卡住了每一个价格带。
李书福的布局早在2010年收购沃尔沃时就埋下伏笔。 当时这场“蛇吞象”的收购震惊行业,如今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反哺吉利全系车型,极氪的高端电动平台与银河的平民化产品形成技术共享。 这种集团化运作模式,类似大众集团整合斯柯达和丰田打造雷克萨斯的组合玩法。
比亚迪的软肋正在暴露。 其新能源占比超过90%,10月销量同比下滑12.13%,显示单一依赖纯电的战略在市场竞争加剧时抗风险能力不足。 相比之下,吉利燃油车基本盘仍贡献42%销量,插混与纯电双线并进,形成更立体的防御体系。
供应链的弹性成为关键变量。 吉利通过沃尔沃、极星、远程等品牌实现供应链分层管理,高端车型采用共同平台降低成本,经济车型通过规模化采购压减开支。 银河系列之能快速上量,得益于模块化架构让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
价格战的残酷性考验着每家的盈利能力。 比亚迪凭借自研三电系统控制成本,吉利通过品牌矩阵实现差异化定价:极氪维持高端溢价,银河主打15万级性价比,燃油车守住10万以下市场。 这种分层定价避免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耗。
渠道扩张速度直接决定销量天花板。 吉利线下门店已突破2500家,其中银河系列独立渠道快速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对比亚迪而言,其海洋网和王朝网的内部竞争问题逐渐凸显,而吉利各品牌渠道分工明确,形成互补而非互斥。
技术路线的选择折射出战略差异。 比亚迪押注纯电和插混,吉利则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甚至甲醇动力。 在区域市场差异的中国,这种多元化技术储备更能适应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消费偏好。
全球化的布局是另一个隐形战场。 吉利借助沃尔沃的欧洲渠道快速扩张海外,2025年前9个月出口量达29.6万辆。 而比亚迪虽然在国际市场高调进军,本土化生产和渠道建设仍需要时间沉淀。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体系能力的对决。 吉利的优势在于通过收购整合成熟技术,快速补齐短板;比亚迪则依靠垂直供应链控制成本。 两种模式在市场上正面碰撞,最终比拼的是谁更能精准抓住消费者变化的需求。
数据显示,吉利当前全年目标完成率已达83%,最后两个月只要维持现有增速,全年销量目标将轻松达成。 而比亚迪需要应对库存压力和价格战带来的利润下滑,其第四季度促销力度已加大。
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未如此激烈。 两家民营车企的贴身肉搏,正在改写过去由国企主导的行业格局。 无论是吉利的逆袭还是比亚迪的守擂,这场较量都在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向进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