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开着新能源汽车出门的朋友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兴高采烈地踏上旅途,结果却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里体验了一把“望桩兴叹”的无奈。
网络上流传着车主们的吐槽,说得既心酸又形象:“我都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我充电呢!”更夸张的是,有些服务区为了维持秩序,竟然学起了餐厅,搞起了“叫号充电”,有车主拿着六十多号的牌子,硬生生等了快四个小时才给自己的车续上电。
这种场面,把新能源车主一直担心的“里程焦虑”,直接升级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充电排队焦虑”。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其实非常直接:我们的充电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上的,跟不上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更关键的是,充电的速度太慢了。
大家可以想一下,燃油车进加油站,三五分钟加满油就走了,效率非常高。
而现在的电动汽车,即便用的是所谓的“快充”,也常常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在平时,这个时间或许还能接受,可一旦到了节假日,成千上万的电动车同时涌上高速,服务区里有限的几个充电桩,自然就成了“稀缺资源”,排起长龙也就在所难免了。
国家电网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节假日高峰期,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都处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桩子不停歇,车主队伍却越来越长。
面对这个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充电变得更快,最好能追上加油的速度。
于是,“大功率超快充”技术就成了整个行业努力攻关的方向。
现在我们听到的各种宣传语,比如“喝杯咖啡的时间,车就充满了电”,或者“充电五分钟,能跑两百公里”,这些诱人的承诺,背后依靠的都是这项技术。
说白了,就是通过提升充电桩的功率,像高压水枪一样,把电能快速地“灌”进汽车电池里。
国家层面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出行体验的痛点,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指导文件,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适度超前”四个字。
这个文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提前布局建设更快、更强的充电网络,不能等问题严重了再来补救。
文件还定下了一个具体目标:到2027年底,全国的大功率充电设施数量要争取超过10万台。
这就像是国家在向所有新能源车主传递一个信号:大家别着急,更方便的充电体验已经在路上了。
那么,这个“大功率”究竟要多大才算合适呢?
是不是功率越高就越好?
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
首先要明白一点,充电快不快,不是充电桩单方面说了算的,它需要汽车和充电桩两边都配合好。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口径巨大的消防水龙头,你想用它快速装满一个水瓶,但如果水瓶的瓶口只有针眼那么大,那水流再猛也无济于事,甚至可能把瓶子冲坏。
这里的消防水龙头就是大功率充电桩,而水瓶就是汽车的电池和充电系统。
现在,像深圳这样走在前面的城市,已经提出了打造“超充之城”的宏伟目标,他们设定的标准非常高,要求单个充电枪的功率不能低于480千瓦。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我们家里安装的私人充电桩,功率一般是7千瓦,充满一辆车需要一整个晚上。
而480千瓦的超充桩,理论上可以在十几二十分钟内就把车充满。
这听起来非常美好,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道路上行驶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它们的电池技术和车辆内部的电路系统,还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电流冲击。
直到最近一两年,支持800伏高压平台的新车型才逐渐多起来,这些车才能真正享受到超快充带来的便利。
因此,国家在政策文件中将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入门门槛设定为250千瓦,这是一个非常务实和周全的考虑。
250千瓦的功率,对于一辆普通的电动车来说,大概半小时左右也能充满,这个速度已经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足以大大缓解排队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个功率水平能够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现有的和即将上市的车型,既解决了当下的急需,又避免了因为技术标准定得过高,导致建成的充电桩没有车能用,最终沦为摆设的资源浪费。
这就像是修路,我们不能只考虑少数高性能跑车的需求,更要修建能让所有家庭轿车都畅行无阻的宽阔马路。
解决了充电速度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大功率充电桩应该“建多少”和“建在哪里”。
这同样需要精打细算。
过去,充电桩建设曾经历过一段“跑马圈地”的时期,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盲目地建了很多充电站,结果不少充电桩因为位置偏僻或者不符合用户需求,一天也用不上一次,成了“僵尸桩”,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所以,这次国家特别强调要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建设。
在这方面,一些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深圳在规划超充网络时,就不是简单地摊大饼,而是像一个精明的城市规划师。
他们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看看哪个区域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人口和商业活动集中,就在这些热点区域优先布局超充站。
同时,他们也采取了“快慢结合”的策略。
在居民小区、办公楼这些地方,车辆可以长时间停放,主要还是推广成本更低、对电网冲击更小的慢充桩。
而在大型商场、交通枢纽、高速服务区这些人们需要快速补能的场所,则集中建设超快充设施。
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的充电网络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又不会给城市电网带来过大的负担。
说到电网,这才是整个充电网络背后最关键的基础设施。
一个大功率超充站,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其瞬间用电量可能相当于一个小型居民小区的总和。
如果规划不当,在电网容量不足的区域盲目建设超充站,就很容易导致区域性电压不稳甚至停电。
这就好比一个老旧小区,如果家家户户都在用电高峰期打开大功率电器,就很容易发生跳闸。
因此,建设超充站必须与电网的规划和改造同步进行。
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市区、本身供电能力就比较薄弱的高速服务区,要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往往意味着需要重新铺设高压线路,进行电网增容,这是一项复杂且耗资巨大的工程。
如果说乘用车的充电问题已经充满挑战,那么电动重卡的充电问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是大功率充电技术需要攻克的下一个堡垒。
一辆电动重卡的电池容量,通常是普通家用轿车的五到六倍,给它充满电所需的功率和占用的场地都是非常惊人的。
一个服务于重卡的超充站,其用电负荷甚至可以媲美一个小型的工业区。
而且,货车司机们习惯在夜间集中停车充电,这对局部电网的冲击会更加集中和剧烈。
更麻烦的是,目前电动重卡的充电接口位置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有的在车头左侧,有的在右侧,给充电站的场地设计和设备布局带来了很多不便。
可以说,如何为日益增多的电动重卡提供高效可靠的补能服务,将是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必须解决的关键一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