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去买车,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
销售人员不再光是跟你讲这车发动机多有劲儿、空间有多大,而是会花很多时间介绍一个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东西——智能驾驶。
什么“自动跟车”、“自动变道”、“城市领航辅助”,各种新名词听得人眼花缭乱。
大家心里可能都会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
它真能像宣传里说得那么神,还是说只是个噱头,关键时刻会掉链子?
这个问题,不光咱们普通老百姓关心,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琢磨。
最近,一位叫朱西产的教授,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就站出来把这里面的门道给我们讲了个明明白白。
事情还得从今年三月底的一起交通事故说起。
当时,一家挺有名的新势力车企,它的一辆车出了个挺严重的事故。
后来车企的回应里提到了几个关键信息,比如当时车辆正处在“NOA辅助驾驶状态”,还有“碰撞前时速97公里”等等。
这一下子就把大家心里的那根弦给拨动了。
很多人就想不通了,这都叫“辅助驾驶”了,怎么还能出这么大的事呢?
一时间,网上说什么的都有,对这个技术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这起事故就像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等这阵风头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就算完了。
但朱西产教授看得更深,他说,这起事故其实就像一味“药引子”。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其实国家早就注意到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有点“虚火过旺”,也准备要出手管一管了。
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工信部这些部门就已经发了文件,说要加强对这些智能汽车的管理。
但政策归政策,对咱们老百姓来说,感受可能没那么直接。
而这起事故,就用一种最惨痛的方式,把问题的严重性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病”得治,而且得下猛药。
所以,后续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和标准制定,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猛。
朱教授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平时很容易被忽悠的地方,就是车企的宣传用语。
他举了个例子,让我们想一想,“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这两个词哪个听起来更厉害?
大部分人肯定觉得是“智能驾驶”,听着就更聪明、更高级。
但实际上,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车企宣传的所谓“智能驾驶”,在行业技术划分里,顶多算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
这个级别的核心要求是,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方向盘名义上还在你手里。
而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那得是L3级别以上,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让车自己开,驾驶员可以短暂解放双手双脚的。
车企用“智能驾驶”这个听起来更厉害的词,来包装一个其实还是“辅助”级别的功能,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以为车子真的能自己搞定一切了,从而放松了警惕。
这种过度宣传,确实需要降降温,把话说明白,别让大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是因为这起事故的推动,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标准出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这个标准的全称很长,简单说就是专门给L2级辅助驾驶系统立规矩的。
它是个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以后所有在中国市场上卖的车,只要带这个功能,就必须得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求,没得商量。
这个标准规定得很细,比如车子在自动控制的时候,加速、刹车、转弯得平稳吧?
不能一惊一乍的;车子得有个系统盯着驾驶员,看你是不是在开小差、打瞌ih睡,要是发现你不对劲,得及时提醒你;在什么情况下辅助驾驶功能可以用,什么情况下它会自动退出,并且要怎么把控制权安全地交还给驾驶员,这些都得有明确的说法。
这个标准从开始征求意见到正式公布,只用了短短几个月,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也说明了国家对于规范这个市场的决心和紧迫感。
过去我们国家在制定汽车相关标准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跟着国外走。
比如欧洲、美国出了什么新标准,我们拿过来研究一下,结合自己的国情做些修改,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
但是在智能驾驶这个新赛道上,情况完全变了。
朱西产教授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人区”。
这个比喻很形象,意思就是前面再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了,我们自己就跑在了最前面。
你看,咱们国家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路上的智能汽车数量最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最快,我们遇到的路况也比国外复杂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那些标准已经跟不上我们的发展速度了,我们“等不起”,也“没法等”。
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制定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
这对汽车的测试评价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以前测一辆车,开到试验场里,跑几个固定的项目,比如百公里加速、紧急刹车距离,数据一出来,这车性能好不好就差不多清楚了。
但智能汽车不行,它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真实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窜出什么来。
用老办法去评价一个人工智能“司机”,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像中国汽研这样的权威机构,就在探索新的测试方法。
他们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场景库”,里面包含了成千上万种我们在实际开车时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再结合实验室模拟和高精度的电脑仿真,给车辆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大考”。
目的就很简单,就是要用科学、公开、透明的数据告诉我们消费者,到底谁家的智能驾驶是真功夫,谁家只是在吹牛。
聊到具体技术,现在车圈里吵得最凶的,莫过于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争:一个是“纯视觉”,另一个是“激光雷达”。
“纯视觉”这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斯拉。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人开车就是靠两只眼睛,那车也应该一样。
只要我的摄像头看得足够清楚,算法“大脑”足够聪明,就能像人一样理解这个世界。
这么做的好处是,摄像头成本相对便宜,整个系统看起来也更简洁。
而另一派,比如最近很火的小米汽车,他们走的是“激光雷达”路线。
他们觉得,光靠摄像头不够保险。
人的眼睛在晚上、大雨天、大雾天都会看不清楚,摄像头也一样。
所以,他们给车上又多装了好几样“秘密武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光雷达。
这东西就像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它自己会发射激光束,然后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周围物体的距离、形状和速度,完全不受光线强弱的影响,精度非常高。
当然,这么好的东西,成本也高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到底该信谁的呢?
这两条路到底哪个更安全、更可靠?
朱西产教授从一个第三方检测专家的角度,给出了他的看法。
他很直接地表示,从他们做的各种严格测试结果来看,他更倾向于支持激光雷达路线。
因为他们发现,把两种路线的车放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极限的环境里,比如模拟夜间、雨天或者雾天,纯视觉方案的表现在识别准确率和反应速度上,确实跟加了激光雷达的方案存在一些差距。
他解释说,这并不是说纯视觉方案不行,选择这条路的企业,是对自己的算法能力有极大的自信,他们相信通过海量的数据喂养,能让摄像头变得跟人眼一样、甚至比人眼更聪明。
这是一种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
但是,从安全冗余的角度来看,多一种传感器,就等于多了一重保障。
汽车毕竟是一个跟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在驾驶这件事上,信息是越全面、越准确越好。
激光雷达的存在,就相当于给车辆在视觉失灵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非常可靠的感知渠道。
所以,无论车企的宣传口号喊得多么响亮,比如“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最终还是要看它在硬件和软件上,有没有为这份“安全”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