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那家掌握千亿资金的GIC,直接起诉了蔚来,还把创始人李斌和之前的CFO都列入被告,罪名是“证券欺诈”。
这是头一回,主权基金亲自出手起诉中概股。一消息刚出来,蔚来港股就直线跌了13%,美股夜盘也掉了超过10%。说起蔚来,不正是新能源车的领头羊吗?怎么会被起诉?到底是蔚来真出了问题,还是中概股又成了资本收割的“韭菜”?
GIC到底是个啥来头
要理解这件事的严重程度,得先搞清楚GIC到底是个啥背景。或许有人觉得不过是个投资公司,没啥大不了的,可别忘了,它可是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啊,有点底气吧。
但这跟我们平常听说的那些基金完全不一样,它可是新加坡政府的财源,用国家的储备资金在世界各地打拼,追求的是长远的稳定盈利,不像那些靠做空赚快钱、割韭菜的短线机构。
像这样的高层人物,平日里根本不怎么发消息,更别说亲自上场打官司了,毕竟打官司这事儿,既花钱又折时间,还可能牵扯到国际声誉,能让GIC闹成这样,说明问题绝不是小打小闹的财务漏洞,而是真真切切碰到了资本最敏感的那条底线,人家是真的被惹恼了。
再看看被告蔚来,表面上那真是风光无限。横跨纽约、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手里还握着上千座全球换电站,2024年的交付量刚刚刷新了历史新高,无论怎么看,都是新能源领域里的佼佼者,前景一片光明。
要是你仔细研究一下它的财报,就会发现表面光鲜的背后其实漏洞不少。2024年净亏损达到了226.58亿元,比去年同期还扩大了8.1%。换句话说,每卖出一辆车,大约就亏掉9.2万元。
一边是收入上涨、交付量创新高,显得欣欣向荣;另一边却是亏损持续扩大、资金不断流失,这种情况本身就挺怪的。而GIC的起诉,正好揭露了这个矛盾的关键所在。
其实答案就埋藏在蔚来最引以为豪的BaaS模式里,说白了,更多的秘密在于蔚来和一家叫蔚能公司之间那些交易细节。
老车主们应该对蔚能不陌生吧,它是在2020年,蔚来联手宁德时代、国泰君安这些大公司一起创建的电池资产公司,主要负责提供电池租赁这块业务。
就是说,咱们买车的时候不用一次性掏钱买电池,按月交点租金给蔚能就行了,本来这是个降低买车门槛、吸引用户的挺不错的招数。
蔚来都犯了什么“罪”?
在GIC看来,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新招,而是蔚来用来搞利润操作的工具。核心指控有两条,每一条都戳得直直的“证券欺诈”的要害,哪都不带留情面。
第一个控诉点,就是“提前认收入”。简单点说,蔚来在把电池卖给蔚能的时候,不管用户到底有没有真付钱,他们就把这些收入一次性全都算进了财务报表里。
GIC指出,这样的做法根本不符合美国会计标准,按规矩,这种租赁方式的收入得逐月逐步确认,哪能一下子就算成大钱呢?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蔚能在2020年8月才成立,结果那年第四季度,收入从28.5亿元冲到66.4亿元,简直翻了好几番,要不是这笔一次性确认的收入,蔚来那年的财报得多难堪?说不准还得亏钱呢。
GIC正好是在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这段时间,也就是蔚能帮它把收入拉上去之后,买了5445万股的蔚来ADS。
现在情况就不妙了,蔚来的股价掉了80%,这笔投资亏损得可能高达5亿到20亿美元,谁看到这不心疼?要是换做你,花了那么多钱投进去,结果被虚假的财报给骗了,你还能不生气,不想把事情搞清楚吗?
第二条指控更猛了,说蔚来暗藏了对蔚能的控制权,不过媳妇们都知道,蔚来一直在外面说自己只持有蔚能19.84%的股份,觉得不算控股,也不用合并财务报表。
不过GIC拿出了真凭实据,指出蔚能的业务全都被蔚来牢牢掌控,电池型号、采购数量,甚至用户租金的定价都是蔚来说了算。
在这种局面下,蔚能其实不算啥独立公司,说白了就是蔚来的一枚“影子公司”,全都是听蔚来的指挥。这会儿,蔚来怎么还会特意隐瞒自己掌控这个控制权呢?
其实答案挺明白的,把电池资产挂到蔚能名下,蔚来就能把那大笔电池的折旧费用转走,自己财务报表立马变得更加漂亮。就像一边把卖电池的收入算到自己账上,一边把折旧的支出丢给别人,两边都赚到了,这招真是算盘打得相当巧。
蔚来的费用结构
从财务圈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人觉得,是不是中美两国的会计准则理解上有点差别呢?毕竟两边的会计体系体系不同,难免会出现误会的情况吧?
其实,这说法站不住脚。早在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研究就已经曝光过这个问题了,那会蔚来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市场也没掀起多大的波澜,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不过,GIC就不太一样了,人家没咋出声,一直悄悄地在收集证据,直到如今才突然动手。这种后发制人的做法,说明GIC手里的牌可是挺扎实的,绝非随便找茬儿碰瓷那种。
而且法院已经立案,只是暂时搁置审理。结合之前c的结论来看,这本身就说明这场官司挺有几分道理,否则法院也不会轻易接受。
其实蔚来在财务方面一直挺捉襟见肘的,很多人也没太注意这事。2025年3月公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的营收增加了18%,毛利率也升到12.3%,总体看上去还算不错,但令人担心的是,净亏损却扩大到了226.58亿元,亏损的坑底根本没缩小。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费用的安排,研发费用减少了2.9%,可是销售和行政的开支却激增了22.2%,光营销方面就花了157.4亿元。
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NIOHouse,单店一年的运营成本就得几千万,装修得像豪华会所似的。这些钱花出去,看起来是撑起了高端品牌的面子,可实际上却让公司陷进了亏损的泥潭,越来越难自拔。
别忘了还有换电站,建一座也是不少钱,后续运营和维护还得持续投入,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开销。一边拼命花钱做营销、搞换电站,一边研发投入在减少,这种本末倒置的打法,怎么能不亏呢?
回头再看GIC起诉蔚来,明显不是偶然的事。从早年的绿诺科技再到后来新东方被做空,机构盯上的中概股还不少,但这次不同,盯上的是主权财富基金,性质一下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的事都还停留在机构之间的角逐,大家拼的是商业利益,输赢也只是市场上的角逐;如今却变成了国家级的资本对中概股直接开火,这就大不一样了,等于是把所有中概股都敲了一记警钟。
说到为什么偏偏看中了蔚来,新能源车企里亏得更厉害、财务状况也更糟糕的公司也不少,为什么偏偏它成了焦点?这背后其实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蔚来的BaaS模式挺独特的,财务操作上的争议也比较多。换电这个点确实挺新颖,能缓解用户的续航烦恼,但要是一涉及到财务问题,就变成了最瞩目的“焦点”,想躲都难。
蔚来作为三地上市的领军企业,行业地位非常高,起诉它也算是一种“吓一跳”的举动。通过这次起诉,能给其他在海外的中概股起个警示作用,让大家都明白了,别再搞那些花招财务上的猫腻了。
第三,GIC的亏损真是挺严重的,作为个长期投资者,它不只是想靠这次起诉来弥补点损失,更希望借此机会给所有中概股敲敲警钟,让大家明白资本市场不是游乐场,不能把投资者当傻瓜随意糊弄。
这事儿不只提醒了蔚来,也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响了警钟。其实,要判断一家车企是不是会出问题,除了关注负债率这块,更关键的还是看它的财务信息有多公开、透明。
新能源竞争的激烈性
你看,现在新能源圈里的厮杀真是愈演愈烈,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大牌都在拼命降价,价格战打得火热,利润空间就被压得越来越窄。
一些公司为了保持股价和融资的实力,开始在财务上搞些歪门邪道,试图用各种方法粉饰财报,骗过投资者。但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中美跨境监管愈发严格的情况下,财务的透明程度变得尤为关键。玩虚招,迟早会出事。
当年中概股可是风光得不得了,百度上市当天就飙升了353%,神州矿业更是一年涨了十倍。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那段日子,中概股依旧成为美国基金经理们的救命稻草,抢购的人多得不得了。
眼下这个情况可不一样了,自2010年至2012年间,退市的中概股比新挂牌的还要多,大家对中概股的信任感早就不如以前了。
这回主权基金起诉蔚来,估计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以后中概股在国外上市,监管会变得更严格,投资者追责也会更严厉,想偷偷过去根本不可能了。
说白了,资本市场的规矩其实挺直白:可以创新,但不能耍花招;可以筹钱,但不能搞欺骗。新能源这个行业本是个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家比拼的应该是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在财务报表上打打擦边球。
蔚来的这事儿,也算给行业上了一课,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名气多响亮,一旦触碰到财务合规的底线,资本就会狠狠反弹。对投资者来说,也得留神别只盯着表面上的数据,要透过数字看本质,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才是真正决定能走多远的关键。
这些年,中概股在海外市场的日子真算不好过,监管压力搞得挺大,做空机构也在不停地围剿,投资者信心一度不足。这次又遇到主权基金的起诉,实在是雪上加霜,让情况更紧张了。
换个角度来看,说不定这也是个促使中概股公司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规范管理的契机啊,估计那种只靠资本运作搞圈钱的企业可能就得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有实实力的真本事公司。
毕竟啊,资本市场最终还是得看真本事,那些踏实做事、坚守合规原则的企业,才能在风浪中稳稳当当地站住脚。
说到蔚来,这次官司对他们来说,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个试金石,能不能扛住,关键看是不是诚实守信,没有财务造假,以及之后能不能拿出靠谱的处理办法。
不管最终怎么样,这件事情都将成为中概股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提醒所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没有人能一直蒙混过关,诚信和合规才是真正的底牌,脚踏实地做事,光明正大地盈利,才能稳扎稳打、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