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摩托车市场,简直是 “野蛮生长”。老百姓需要便宜耐骑的代步工具,但国产摩托车总出小毛病,跑不快还爱坏。这时候,日本雅马哈看着中国这个大市场眼馋,可自己单干又摸不清门路。
另一边,重庆建设工业有军工背景,造机器的手艺扎实,就是缺先进技术。1992 年 11 月,这两家在重庆南岸区一拍即合,成立了建设・雅马哈。一个有技术,一个有制造能力和本地渠道,这不就是天作之合?
现在去他们的工厂看看,冲压、焊接、涂装、组装一条龙,每年能造 60 万辆整车,80 万台发动机。这些机器里,还藏着军工的影子 —— 比如焊接的精度,当年是为了保证武器性能,现在用到摩托车上,车架就特别结实。
刚开始那几年,建设・雅马哈就是 “好学生”。雅马哈把 YBR125(也就是后来的天剑)的全套技术拿过来,从图纸到生产标准,一点不打折扣。这车型一上市就火了,因为它比国产货省油,还不容易坏。
但光抄作业可不行。中国人身材和日本人不一样,骑车习惯也不同 —— 我们爱带点东西,路况也复杂。他们就把福喜、巧格这些踏板车做了改良,把座位调宽,减震调软,连脚踏板都加大了。
再后来,他们干脆自己搞创新。飞致 YS150 在东南亚卖得好,就是因为专门强化了低扭,载着人爬坡也不费劲;劲豹 125 的外观是重庆设计师画的,线条更硬朗,年轻人就爱这口。
最能说明进步的,是国四排放标准那回。2019 年国家要求摩托车排放更严格,建设・雅马哈很快就拿出了达标技术,连雅马哈总部都觉得惊讶。现在他们的产品线特别全,从城市通勤的赛鹰,到能跑长途的跨骑车,甚至电动摩托车都有。
现在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每 5 辆摩托车里就可能有 1 辆是建设・雅马哈造的;在印尼,当地人选踏板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巧格。这还不算,尼日利亚那种又热又多尘的地方,他们的车也能扛住,市占率常年排前三。
30 年时间,它已经不是简单的 “代工工厂” 了。雅马哈全球三大生产中心,一个在日本,一个在印度,另一个就是重庆。这意味着重庆工厂的标准,能影响全球市场。
更厉害的是 “反向输出”。东盟国家喜欢小排量摩托车,建设・雅马哈就在重庆设了专门的研发中心,针对东南亚路况设计车型;非洲市场电压不稳,他们就开发了耐电压波动的发动机,这套标准后来被雅马哈用在了全球其他工厂。
建设・雅马哈的事,藏着中国制造升级的密码。建设工业把军工的精密制造本事,用到摩托车上 —— 比如衡量零件精度的 “微米级标准”,让摩托车发动机寿命提高了不少。这其实就是军民技术结合的好例子,国家现在也鼓励这种做法。
合资模式也在升级。刚开始是 1.0 时代,人家给技术我们生产;后来 2.0 时代,我们能根据本地情况改设计;3.0 时代,双方一起研发新车;现在到了 4.0 时代,重庆工厂制定的电动摩托车标准,已经通过了欧盟认证,这就是中国标准走出去了。
从 “用市场换技术” 到 “用技术定规则”,建设・雅马哈走了 30 年。现在全球每卖出 10 辆雅马哈摩托车,就有 1 辆是 “重庆造”。这告诉我们,合资不是终点,把别人的本事变成自己的,再创新超越,才是正道。
你身边有没有骑建设・雅马哈摩托车的朋友?他们选这车,是因为耐骑,还是有别的原因?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