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6L e-tron试驾手记:800V平台背后藏着什么门道?一汽长春工厂那条PPE生产线,或许正在改写40万级纯电SUV的游戏规则
周末在环路上遇到辆试装车,挂着临牌的Q6L e-tron从身边无声掠过,那个瞬间让我想起去年在亦庄试车场听到的一些说法。老实讲,德系品牌搞纯电这事儿,这两年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回似乎找到点感觉了。
先说动力系统吧。400千瓦的双电机配置,前150后250的功率分配,跟以往那些对称布局不太一样。跑过几圈下来,能感觉到这套系统的调校偏向后驱特性,日常代步时前轴基本处于待机状态,只有深踩油门或者遇到湿滑路面,四驱才会迅速介入。这种逻辑倒是挺聪明,既保证了续航表现,又不至于牺牲驾驶乐趣。至于那个4秒多的百公里加速成绩,放在这个级别里大概算不上炸裂,但胜在持续性表现稳定——连续多次全力加速也没出现明显衰减,这点倒是让人有些意外。
底盘部分可能更值得聊聊。五连杆前悬配六连杆后悬,这套组合在德系车里算常规操作,但空气悬架的调校确实花了些心思。据说针对国内路况做了十八个月的优化,实际体验下来,过井盖、减速带那种细碎颠簸处理得比较干净,没有那种生硬的弹跳感。转向手感介于运动和舒适之间,低速挪车轻松,高速并线又有足够的阻尼感,算是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只是在极限过弯时,车身侧倾控制得再好一些就更理想了——当然,买这车的人大概率不会太在意这个。
充电这块儿,800V架构带来的优势比较明显。实测在特定充电桩上,从10%充到80%确实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这个速度在目前的纯电SUV里算是第一梯队。只不过现阶段匹配这套系统的超充桩还不算多,大部分时候可能还是要面对普通快充。好在即便是120千瓦的桩,十来分钟补个两百公里也够跑趟周边城市了。至于续航,工信部给出的数字是六百五十公里,按实际经验打个八折,五百公里出头应该问题不大。冬天怎么样还得等今年入冬后验证,不过热泵系统配了双模制热,理论上不会太拉胯。
车机这部分,8155芯片配16G内存,流畅度基本没问题。语音助手的识别准确率还行,但有时候指令稍微复杂点就容易卡壳。AR-HUD那块功能挺花哨,导航箭头叠加在路面上确实直观,就是强光下显示效果会打些折扣。倒是那个副驾娱乐屏挺实用,长途坐车时能独立看剧听歌,不用抢中控屏的资源。
关于PPE平台,这个话题可能更适合放在最后说。这套奥迪和保时捷联合开发的纯电架构,从技术参数看确实拿出了些真东西——800V电压、可变轴距、模块化扩展性,这些都是为了未来五到十年的产品线铺路。Q6L只是第一步,后面A6L e-tron、Q8 e-tron大概率都会基于这套平台衍生。从这个角度看,一汽奥迪这回投入的力度还是挺大的。
至于值不值得买,可能得看你对德系纯电车有没有执念。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的那套底盘调校功底,在这台车上还是能找到些影子。动力响应、转向手感、刹车脚感,这些细节处理得比较到位,开起来不会有那种“电动玩具”的廉价感。但话说回来,四十万左右的预算,选择其实挺多,国产新势力也有不少综合实力不错的产品。怎么选最终还是看个人偏好——有些人认可品牌沉淀,有些人更看重配置性价比,没有标准答案。
最后补一句,如果打算订车,建议等首批车主的实际用车反馈出来再做决定。新平台首款国产车型,多少会有些需要磨合的地方。不着急的话,观望个半年,到时候各种优惠政策可能也会跟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