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电动三轮车推出产品:命名智界S300与问界Q1P,是否“碰瓷”

宗申电动三轮车新品命名引争议,是“碰瓷”还是营销策略?

2025年7月8日,重庆宗申的发布会现场热闹非凡,两款命名奇特的电动三轮车新品——智界S300与问界Q1P正式亮相。光看这名字,大家难免会联想到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系列”、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这命名策略,可不是简单的巧合,更像是一场传统动力巨头在新能源转型路上的精准流量战。

宗申这家企业可不简单,它由左宗申于1992年从摩托车修理铺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年营收超80亿元的动力帝国。摩托车发动机年产能达500万台,通机产品年产500万台,产品远销全球88个国家,在巴西、越南等国还设有生产基地。2023年,摩托车业务贡献了42.27%的营收,通用动力机械占比47.3%,就像在内燃机时代咆哮了三十年的雄狮。

宗申电动三轮车推出产品:命名智界S300与问界Q1P,是否“碰瓷”-有驾

然而,新能源浪潮来袭,雄狮也得学会转身。早在十年前,宗申就布局了新能源三驾马车:电驱动系统、储能设备、氢燃料电池。但技术储备一直没能转化为市场声量,直到这次以“智界”“问界”为名的电动三轮车问世。

发布会上,宗申同步亮相128款产品,但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智界S300和问界Q1P这两款“撞名”新品上。这种命名策略背后,藏着清晰的商业逻辑。一是认知嫁接,华为系的“问界”“智界”在消费者心中已和“智能电动车”紧密相连,宗申通过模仿名称,零成本承接品牌溢出效应,降低新品认知门槛。二是错位卡位,当对手都盯着四轮乘用车时,宗申以三轮车切入下沉市场。中国三轮车年销量超千万辆,农村覆盖率超60%,宗申新车主打“高效电驱+智能操控”和“设计感+实用性”,直击城乡短途出行痛点。三是代际破圈,传统产品命名如“霹雳”“悍将”瞄准60/70后,而“智界”“问界”的科技感标签,则吸引80/90后新消费群体。

宗申电动三轮车推出产品:命名智界S300与问界Q1P,是否“碰瓷”-有驾

不过,这种命名方式也引发了争议。近日,有汽车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这两款三轮车,质疑宗申是在碰瓷问界汽车和智界汽车。随后,宗申智慧出行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发布和直播的部分内容涉嫌侵犯了“问界”“智界”“尚界”的商标权,给品牌方及公众造成了误解和困扰,并立即整改相关产品命名,下架争议内容。

这场命名风波,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种策略。短期声量或许能带来关注,但真正能让企业持续增长的,还是过硬的产品和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宗申这次的教训也提醒着所有企业,在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同时,一定要规范运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