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领域,有个说法叫“没有铁路的地方,客车就是老大”。而宇通客车,正是这个“老大”领域里的佼佼者——2024年上半年,它实现161.29亿元营收,净利润19.36亿元,同比增长15.64%。要知道,这是在整个客车行业销量下滑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格外亮眼。
但很少有人知道,宇通曾在2020年亏损5501万元,跌入谷底;更没人想到,它最早只是个“焊防盗门求生”的小厂。从濒临破产到全球客车销量冠军,再到如今逆势盈利,宇通的逆袭不是靠运气,而是一套“抓需求、守赛道、抗风险”的经济逻辑。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开局“烂牌”怎么打?抓准“农民工出行潮”翻身
宇通的起点,几乎是“最差开局”。20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统购统销,宇通的前身郑州客车厂一下子没了稳定订单和销售渠道,产品堆在厂里卖不出去,工人没办法,只能靠焊接防盗门维持生计——这是很多计划经济转型期国企的共同困境:没有市场意识,跟不上需求变化。
但“危机”里也藏着“机遇”。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农民工南下打工潮”:大量农民工要从河南、四川等内陆省份去广东、福建打工,但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火车票抢不到;飞机票价太贵,普通人根本坐不起。这时,“公路客运”成了唯一的选择,长途客车的需求突然爆发。
可当时的长途客车有个大问题:座椅靠背是直立的,农民工坐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累得根本没法休息。很多客运公司都盼着能有“卧铺客车”,让乘客能躺着赶路。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成了郑州客车厂的救命稻草。
它做了两件关键事:
先改机制,再抓产品:趁其他客车厂还在观望,郑州客车厂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成“宇通客车”——从国企的“等订单”模式,变成市场导向的“找需求”模式,决策更快、更灵活。
聚焦卧铺车,精准卡位:别的厂还在生产传统客车时,宇通集中资源研发卧铺客车,很快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1994年,全国客车行业销量整体下滑,宇通却逆势增长98%;到1997年,它更是成为国内第一家客车上市公司,彻底摆脱了“焊防盗门”的困境。
从经济学角度看,宇通这一步走对了“需求侧”:在市场需求爆发但供给不足时,精准切入细分赛道,用差异化产品抢占先机——这是很多企业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关键。
不跟风跨界,只深耕“客车赛道”:把“单项冠军”做到极致
上市后,宇通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躺平”,更没有跟风跨界。当时很多客车厂看到轿车、重卡市场火,就分散资源去做,但宇通选择了“垂直深耕”:只做大型客车,把这个赛道做到极致。
它的深耕,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打破“高端垄断”,补上市场缺口
2000年后,中国客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但高端商务客车(比如政府、企业用的接待车)几乎被日本丰田柯斯达垄断,一辆车售价高,而且技术卡脖子。宇通看准这个缺口,砸了4个亿,花了10年时间研发高端商务车“T7”——这在当时是笔“冒险投资”,毕竟4亿对当时的宇通不是小数目,而且研发周期长达10年,很多企业根本耗不起。
但结果证明,这笔投资值了:T7上市后,不仅打破了丰田的垄断,还成了很多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首选,甚至出口到海外。这一步,让宇通从“中低端玩家”升级为“全品类覆盖”的行业龙头。
二是解决“社会痛点”,做有责任的“市场领导者”
21世纪初,中国校车是个“乱象”:很多学校用普通客车甚至货车改装成校车,没有安全防护,事故频发。宇通没有只盯着“赚钱的车型”,而是主动对标美国校车的安全标准,自主研发专业校车。2008年,它推出首款“长鼻子校车”——这种校车有更长的车头缓冲区,能在碰撞时保护孩子,还有专用的安全座椅和逃生通道。
靠着专业校车,宇通不仅连续15年拿下全国校车销量第一,还参与制定了1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整个校车行业从“改装车”走向“专业化”。从经济角度看,这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长期品牌投资”:解决社会痛点的同时,也让宇通的“安全、可靠”形象深入人心,积累了大量政府和学校客户。
正是靠着“不跨界、只深耕”,宇通在2011年实现了质变:全年销量4.6万辆,成为全球大中型客车销量冠军;2016年销量更是突破7万辆,把“单项冠军”做到了全球第一。
遇危机怎么办?靠“海外+新能源”两条腿走路
2016年后,宇通遇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国内高铁和私家车普及,人们出行方式变了——长途走高铁,短途开私家车,客车需求大幅下跌。从2017年到2020年,宇通销量从7万辆跌到4.1万辆,2020年更是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5501万元的亏损让它再次站到悬崖边。
但宇通没有慌,因为它早就埋下了“抗风险”的种子,靠“海外市场”和“新能源”两条腿,硬生生把自己拉了回来。
第一条腿:海外市场“本土化”,把客车卖到全球
宇通的海外布局,其实从2004年就开始了——当时它就意识到“国内市场总有天花板,海外是增量”,当年实现505万美元出口额。正是这早早的布局,让它在2020年危机来临时有了“退路”。
和其他车企“卖完就走”不同,宇通的海外策略是“本土化”,核心是“按需定制+一站式服务”:
按需定制,解决当地痛点:比如挪威冬天零下25℃,普通电动车续航会大幅缩水,宇通就专门研发“抗极寒纯电客车”,让车辆在极寒天气下续航仍能达到374公里,续航达成率97.3%,正好满足挪威的环保需求;再比如东南亚多雨,宇通就加固车身防水,调整空调除湿功能。
一站式服务,锁定长期订单:宇通不在海外只卖车,还建工厂、设服务站。比如在哈萨克斯坦建散件组装工厂,既能降低关税成本,还能为当地提供就业和技术培训;在全球设330多家授权服务站,覆盖95个国家,故障修复率98%——这种“卖车+服务+本地化生产”的模式,不仅能拿到高毛利订单,还能培养当地客户的忠诚度。
2024年,宇通海外出口销量达到1.4万辆,成了扭亏为盈的关键“增量”。
第二条腿:新能源“早布局”,抢占行业转型先机
宇通的新能源布局,比海外更早——1999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客车,比国内很多车企早了十几年。2020年危机来临时,它更是加速转型,从“传统客车制造”转向“新能源智造”。
长期的技术积累,在这时候爆发了:2024年,宇通销售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13795辆,同比大增93.26%,稳居行业第一;新能源客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从21%提升到32%,成了营收和利润的“主引擎”。
靠着“海外+新能源”,宇通在2024年彻底翻身:全年营收372.18亿元,净利润41.16亿元,现金流净额72.11亿元——不仅扭亏为盈,还比之前更强大。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靠“政策+技术”应对竞争
如今的宇通,虽然重新站回行业顶端,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从经济角度看,它的机遇和挑战都很明确:
先看机遇:三大增量市场在手
国内“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国家出台公交车辆“以旧换新”政策,很多城市要淘汰老旧燃油公交,换成新能源公交。宇通抓住这波政策,新能源公交车销量同比大增118%,市占率提升到21.68%——政策驱动下的“替换需求”,成了稳定的国内增量。
旅游市场复苏带来的新需求:国内旅游市场恢复,小团化、定制化旅游增多,对高端轻客、房车的需求上升。宇通提前研发了轻量化、低耗能的高端轻客“天域S12”和房车“天骏V6”,2024年上半年轻型客车产销量同比暴涨74%,精准接住了这波需求。
海外市场持续突破:2024年上半年,宇通海外出口量同比增长33.19%,尤其是在要求苛刻的欧洲市场,不仅批量交付,还拿到了复购订单——比如向挪威交付287辆纯电动客车,说明它的新能源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标准,海外增量还在扩大。
再看挑战:两大风险需应对
国内价格战与补贴退坡:比亚迪等企业开始发力大型客车,靠性价比策略抢占市场,2025年2月比亚迪大型客车市占率已达7.33%,宇通虽然仍领先,但价格战压力增大。更关键的是,新能源客车补贴逐步退坡,如果“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企业应收账款可能激增,现金流会面临压力——这是所有新能源车企都要面对的“行业性风险”。
海外本土化要求挤压利润:部分海外市场对“本土化生产”要求很高,比如沙特要求本地化比例达到60%,这意味着宇通要在当地建更多工厂、雇佣更多本地员工,虽然能打开市场,但短期内会增加成本、挤压利润,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宇通的启示:企业逆袭的“长期主义”逻辑
从“焊防盗门求生”到全球客车销冠,宇通的逆袭不是靠“爆品”或“风口”,而是靠“长期主义”:
对需求的长期敏感:从90年代的卧铺车,到2000年后的高端商务车、专业校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客车、房车,宇通始终盯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盲目跟风,只精准卡位。
对赛道的长期坚守:不跨界做轿车、重卡,只深耕客车领域,把“单项冠军”做到极致,形成了别人难以复制的技术和品牌壁垒。
对风险的长期准备:早在2004年就布局海外,1999年就研发新能源,在危机来临时才有“退路”,这是“未雨绸缪”的经济智慧。
宇通的故事证明,中国企业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准赛道、抓住需求、扛住风险”的韧劲。未来,它能否继续守住“全球客车老大”的位置,还要看能否应对价格战、稳住现金流、持续突破海外市场——但无论如何,它已经为中国制造业的“逆袭”,写下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