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操作突然加速,令整个汽车产业链神经紧绷。11月14日,美国工厂所有中国产零部件将在1—2年内被彻底替换掉。不是减少,不是降低,而是全线清空。这条重磅消息甩出后,无论北美、欧洲还是亚洲,没有一家企业敢说自己不受影响。

对美国本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采购调整,更像一记警钟砸在头上。谁都明白,“重新搭建供应体系”意味着什么:成本失控、效率下滑、协同混乱。一夜之间,十多年的合作基础几乎要推倒重来。从前大家只认价格和速度,如今政策风向成了唯一指挥棒。

这次驱动力来自哪里?核心逻辑藏在《通胀削减法案》(IRA)里边的新规矩——从2024年起,只要电池部分涉及所谓“外国关注实体”,补贴直接归零;到了2025年,关键矿物也不能有一点点关联,否则消费者就拿不到高达7500美元的购车红包。在美国市场,那就是生死线。有补贴能卖爆,没补贴基本没人买单。你让特斯拉怎么选?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接着还有关税问题横亘眼前。三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电动车及相关原材料连番加码:整车关税飙升到100%,锂电池税率暴涨,各类电子元器件也无一幸免。不脱钩,每天都踩在政策地雷阵上,公司根本算不准下一季度会不会亏钱。这种局面下,即使是马斯克,也只能选择快刀斩乱麻,把风险降到最低。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更别忘了,中国方面对于石墨等重要资源加强出口管制,一旦卡脖子,就是行业命门受制于人。为避免把全部身家押注一个国家,不得不未雨绸缪寻找新路径。“不是信不过谁,是环境逼着走。”一句话,道尽当前全球制造业真实处境。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看似简单的“换个供货商”,实际上牵扯巨大利益与复杂流程。今年以来,新入围中国供应商已被暂停审批——未来想进美国市场的大门基本合拢。而那些已经深度绑定的老合作伙伴,被悄然用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韩国企业逐步取代。这些动作没有张扬,但每一步都精准落地,因为稳定压倒一切,说改就改绝非易事。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聚光灯下,还有墨西哥超级工厂悄然崛起,它正成为北美新型汽车生态圈核心节点。一方面靠近德州主力生产基地,一方面享受劳动力红利,还能利用贸易协定避开不少壁垒。同时,为保住技术优势和熟练产能,大量原先扎根中国的优质配套企业正在被劝说搬迁至墨西哥,实现所谓“地理脱钩”。产品还能用,但必须改变出生地标签,这是典型安全诉求优先于效率最大化的新玩法。

这种剧烈转折并非孤例。同样动手的是老牌巨头通用汽车(GM),他们甚至要求数千家外部单位最晚2027年前排查并剔除全部中国产品,以便获得政府订单与投资机构青睐。本土评级、安全评估,全都是现实压力。如果跟不上节奏,就可能失去立足之地。所以福特、Stellantis等同行纷纷收缩对华依赖,都怕掉队吃不了好果子。当低价红利遭遇监管刚性,两难抉择变成一道必答题:“你到底要省钱还是要安全?”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格局撕裂的不只是跨国公司自身,更体现在双轨运营模式上。在北美拼命远离“中国标签”的同时,在上海却还得拥抱极致本土化。“两套系统两个世界”,马斯克玩出了教科书级平衡术。但挑战来了:中国区销量开始承压,今年10月同比跌9.9%,环比跌幅更猛达32.3%。竞争激烈,比亚迪持续打价格战,本土品牌智能服务升级飞快,让外资品牌感受到真正压力。如果放弃这里庞大的成熟配套网络,“特斯拉”将丧失独有优势,可若执意留守,又很难兼顾欧美政治考量,这才是真正棘手的问题所在。

特斯拉突发大动作,全面剔除中国产零部件,美企供应链巨变引全球车市焦虑-有驾

回望过去20年,哪里成本低就往哪搬厂子的黄金时代已结束。当安全红线画出,每家公司都只能按规则办事。未来几年,“碎片化”“分区块管理”会成为常态,中、美、欧盟以及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各自构筑自己的堡垒式产业带,再没有那种自由流动、一网打尽的大统一格局可言。而作为第一个站出来喊停的人,马斯克其实也是被裹挟者之一,他不得不做出痛苦权衡,只因舞台变化太快,有时连喘息机会都不给你留足空间。

这一轮洗牌背后的隐忧显而易见:短期内替代方案无法复制“中国速度”和规模效应,无论采购成本还是交付周期都会明显增加。同时,中国市场又进入超级淘汰赛阶段,本土玩家攻势凌厉,对手实力越来越强劲。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再叠加不可预知的新变量,比如出口限制升级或者法规继续趋严,那么“双线作战”的国际品牌或许真会陷入两难境地,到最后赢的一方是谁,现在恐怕还没人敢断言答案究竟如何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仍稳坐全球新能源车辆及其零部件的重要枢纽位置,美系企业想完全绕开谈何容易?

这些矛盾交织出的结果,很可能塑造整个行业30年的走势。不论个人情绪如何波动,有一点始终没变过:中国制造依旧掌握主动权,而海外客户则不断试探新的生存方式。这盘棋什么时候落幕,看起来远未到揭晓的时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