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全球汽车市场,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海外品牌,它们的每一步动作都牵动着无数车迷和消费者的心。
我们观察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的品牌正在深入挖掘自己的历史宝库,通过推出限量版和纪念版车型,来巩固自己的高端形象和粉丝忠诚度;而另一些品牌则在转型的道路上遇到了现实的阻力,不得不调整甚至推翻自己原先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些举动背后,反映出各大品牌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截然不同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善于运用品牌历史和独特工艺来吸引消费者的品牌。
MINI和宾利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MINI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全新电动MINI JCW蒙特卡洛之夜60周年纪念版”的车型,全球只生产100台,标出了24.68万元的限时礼遇价。
这款车的核心卖点,并非单纯的性能或者技术,而是一个沉淀了六十年的传奇故事。
它致敬的是1965年,一辆小巧的Mini Cooper S赛车在蒙特卡洛拉力赛的大雪中,以零罚分的惊人表现夺冠的辉煌历史。
为了重现这份荣耀,MINI在这款纪念版车型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车头的“AJB 44B”英式复古冠军号牌,就是当年冠军赛车的原版车牌复刻;车身采用鲜艳的辣椒红,搭配首次应用的白色车顶,车顶上甚至还压印了模拟雪地轮胎轨迹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胜利足迹。
车身侧面的52号图腾、B柱上的1965纪念铭牌,以及内饰中随处可见的胜利纪念标志和红色安全带,都在不断强化这种与历史的连接感。
对于MINI的忠实爱好者来说,购买这样一款车,更多的是在购买一段传奇,一种身份认同,其情感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车辆本身的物理价值。
如果说MINI是在讲述一个激动人心的赛道传奇,那么宾利则是在描绘一幅宁静而奢华的自然画卷。
为了庆祝其斯图加特分部成立15周年,宾利的Mulliner定制部门从德国著名的黑森林山脉中汲取灵感,打造了一个区域限定系列。
这个系列包含了添越、欧陆GT等多款车型,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特的定制化设计。
车辆采用了独特的圣甲虫绿色车漆,这种深邃的绿色让人联想到黑森林茂密的树木,同时又点缀了鲜明的邮筒红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内饰方面更是将奢华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使用了大量高品质的黑色皮革,还在仪表板上采用了天然开孔的胡桃木饰面,副驾驶前方的饰板上还蚀刻了精致的黑森林树叶图案。
座椅上的定制刺绣也巧妙地融入了蕨类绿叶和邮筒红浆果的元素。
宾利甚至为这个系列标配了一套定制的行李箱。
对于这个级别的消费者而言,车辆的机械性能固然重要,但这种独一无二、充满故事性和艺术性的专属定制,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核心魅力。
宾利没有公布这个系列的具体售价和产量,恰恰是想强调其稀缺性和专属性。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能轻松地将历史情怀转化为市场销量。
大众汽车的ID. Buzz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款电动厢式车在设计上大量借鉴了上世纪风靡全球的大众Microbus,复古又可爱的造型让它在发布之初赢得了满堂喝彩。
大众也曾对其寄予厚望,宣称工厂的年产能可以达到13万辆。
但现实却很骨感,过去两年,ID.Buzz的全球年销量一直在3万辆左右徘徊,远未达到预期,以至于大众不得不宣布在德国的工厂暂停生产这款车型。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很多人认为,关键在于其过高的定价。
当年的Microbus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符号,正是因为它亲民的价格,是普通人都能拥有的“人民的巴士”。
而如今的ID.Buzz在美国市场的起售价就超过了6万美元,高配版本更是接近7万美元,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家庭的预算。
它成功地复刻了经典的外形,却背离了经典的亲民精神。
当一款产品的情怀溢价过高,脱离了其核心消费群体的购买力时,叫好不叫座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同样在战略上感到迷茫的,还有意大利品牌阿尔法·罗密欧。
这个以驾驶激情著称的品牌近期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几年前,它曾高调宣布将在2027年实现全面电动化,但现在却突然改变了方向,不仅要重启燃油动力车型的开发,还搁置了原计划中一款针对北美市场的大型电动SUV。
这一系列调整的背后,是其核心产品Giulia和Stelvio两款车型长达十年的市场表现始终未能达到集团的预期。
作为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品牌,在投入巨资研发平台后却未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使其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显得力不从心。
现任负责人明确表示,大型车并非阿尔法·罗密欧的专长,品牌未来的车型尺寸将会有所控制。
这种从全面进攻到战略收缩的转变,虽然显得有些无奈,但对于目前的阿尔法·罗密欧来说,或许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与其在多个战线上与实力雄厚的德国豪华品牌硬碰硬,不如先集中资源,把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精做强,稳住阵脚再图发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在设计和技术上进行大胆探索的案例。
捷豹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布的全新纯电GT,其量产版车型将延续概念车上一个非常激进的设计——取消传统的后风挡玻璃。
这种设计无疑能带来非常流畅和科幻的视觉效果,但在实用性上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根据路试谍照显示,当这辆车的掀背式尾门打开时,后备箱的开口离地较高且开口相对较小,一位成年男性都需要费力地弯腰探身才能取放物品。
这种为了造型而牺牲便利性的设计,是否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尤其是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和实用性的今天,过于前卫的设计很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相比之下,法拉利的技术探索则更显硬核。
他们最近申请了一项关于侧置排气系统的新专利。
侧置排气本身并不新鲜,但法拉利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希望将这套排气系统与车身结构融为一体,使其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能量,起到类似防撞梁的作用,从而在不增加额外重量的情况下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当然,这种设计也可能带来一个有趣的使用场景:车主和乘客在上下车时,可能需要优雅地跨过一根还带着余温的排气管。
对于普通家用车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于法拉利的目标客户而言,这种为了极致性能和机械美感而带来的小小不便,或许正是其魅力的一部分,是一种值得品味的“浪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