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的电动车数量好像没以前那么扎眼了?绿牌小车依旧在马路上窜来窜去,可是,城市的风还悄悄地变了味道。
咱不说别的,只说骑车这事儿,原本一辆电动小龟就能打遍天下,仿佛谁家出门不“咻咻”一下,都得被亲友群嘲落伍。
可是,最近网上一波节奏,让人好奇得不行。
有媒体写得斩钉截铁:电动车的地位可能不保,气氛一度焦灼起来——难不成,电动两轮车也逃不过被取代的命?
愣是被电池续航、充电焦虑、夏天冒烟、冬天掉电这些老大难问题,和一群大聪明的网友怼了个来回。
更绝的是,还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快点普及新玩意儿,我也想体验科技飞升”的呐喊,着实让人浮想联翩——这玩意儿真能取代电车不?
瞅着这突然冒出来的“新物种”,一时半会儿,还真有人搞不清,这套路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它,居然是个啥?哪点比电动车还香?
一提起新能源这阵风,咱都知道,传统燃油车早就被嫌弃加不起油——这年头油价蹭蹭往上蹿,算得上出门的头号痛点。
电动车横空出世,不仅省钱还环保,哥们儿隔壁老王十来年前买的二手小龟都还能骑着上班,就是因为换个电池比加油划算。
不过呢,电动车可不是全无短板,这充一次电就能飞多远,续航这事明明白白卡在冬天夏天。
一到北方,天一冷,电池直接“掉线”,说好能跑80公里,硬生生缩水成50不到,真敢说你不上火嘛?
夏天高温,电动小龟再厉害,也防不住小电池自己跟火锅一样嗞拉一声,说着烧就烧了。
提前五年,人家厂家就说用新款锂电池安全多了,可换电池次数还是跟换季大甩卖似的,四五年不得往店里扔一次钱?
这还没算上炎炎夏日暴晒下,隔三差五上新闻的自燃事故,网友评论区都快写出段子本了——骑着电动车像押送定时炸弹,刺激得很。
电细胞这点事儿,早成了不少人心里的疙瘩。
正当你以为,看破红尘无车可选之际,氢能车这神秘嘉宾就这么上场了。
入场自带buff,试点城市一夜之间冒出新型自行车,乍一看还以为又多了共享单车,细看之下,大有门道。
不吹不黑,氢能车玩出来的花活可真不少。
动力来源?不是传统的大电瓶,而是藏在坐垫下方一个看似“保温杯”的玩意儿,气质跟矿泉水瓶差不多。
换气瓶还贼轻松,摘下装上跟拧瓶盖差不了几秒,压根用不着去修理铺手忙脚乱。
真·便利到家。
而且啊,咱老百姓最关心续航这点,搭上氢能车就像绑定了“再来一瓶”——据说,一个小小的氢气瓶子能顶出100公里续航,你说夸不夸张?
而且什么有毒物质排放、不环保,全都没有。
氢气反应完留下的嘛,就是点水,绿色环保得让人怀疑人生。
北极熊都得送它锦旗。
更过瘾的是不挑季节,40度高温不掉电,零下30度天又顶格输出,南方北方都能用。
冬天电池小乌龟拉胯?氢小蓝照骑不误,出门提速体验堪称小飞机。
不少网友看得两眼放光,说以为要猛蹬呢,结果踏板踩着比电动车都轻松。
人家氢气助力,不是光靠腿——自动“开挂”,连风都感受得更明显点。
安全问题其实也是老生常谈。
不少人怕氢气不安全,万一爆炸怎么办?但实际人家装置可不是摆设,储氢罐子结实到爆,化学稳定性也高,哪怕磕碰甚至小刮小蹭,根本不会来什么爆炸烧车大戏。
这下倒好,原来劝退电动车的两大痛点,被氢能车直接一网打尽。
但咱说话不能光看优点,出行成本虽然低,一瓶氢气七八块,怎么骑都搁不着20块,比租一天共享单车还白给。
真是省钱又拉风。
不过,这东西真能全面替代电动车吗?
别着急,细扒细盘才是王道。
看起来氢能车是个好主意,可为啥市面上这么新潮的车一直不多见?
关键在于它造价不便宜。
普通电动车三四千块,氢能自行车直接起步一万多,省出来的钱全交给了高科技和储氢材料。
你说这成本让谁来买单?造一台卖一台,厂家不拆家卖地都得赔钱。
更别说维修要专业设备,人家电动车半熟手都能修,氢能自行车还得专业人士,万一坏了,没准闲置发灰。
还有另一个大坑——加氢站铺设。
现在电动车充电桩哪都缺,谁家楼下能装个车位充电宝都要烧香拜佛。
加氢站?更是凤毛麟角。
大城市好歹能找到几个,中小城市说句实话,连影儿都见不到。
没站点,加氢全靠想象。
这局面,实在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氢气相关的技术在国内也才刚起步,安全认证流程、产业链完备程度、运维标准,全都卡脖子,你说厂商敢不敢冒进?
不成熟不要紧,问题一堆,解决起来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更别提政府相关审批流程,谁都得背着安全大旗一步一步来,可不能头铁胡上。
咱回头捋一捋,要说电动车被氢能车全面代替,短时间内根本不现实。
氢能自行车好归好,续航牛、环保、省钱、便捷,又绿色又低碳,但真能上路普及开花全靠政策科技和投入一起发力。
电动车它自己也不是吃素的,近几年锂电池厂商各种推新,一有机会就做安全加码、做性价比升级,和氢能车拼个你死我活。
倘若真有伤筋动骨的技术革新,或许几家分天下的格局还早着呢。
燃油车老大哥还没完全退市,新能源咋可能一家独大?
更实际点看,未来的城市交通,可能燃油、纯电、氢能“三分天下”,谁也不敢轻言淘汰谁。
咱只能说,有选择才是出行自由的新风尚,有创新才有期待。
但话说回来,这场“新老更替”的逆风局,无非就是全民都在试错。
眼下氢能两轮车还只是啃着小范围试点的骨头,政策、设备、配套设施、成本,哪一样都够它挠头一阵的。
可正是有人愿意试水体验,直接把“用户反馈”搬上桌,这才有后续可能。
车主们的急切期盼不就是因为想要更好的选择嘛。
而咱们作为消费者,其实最关心的就是——便宜、实用、安全优先,甭管电动还是氢能。
归根到底,科技发展这事,没啥先来后到,谁能真解决实际问题,谁就真能笑到最后。
未来咋样说不准,今天还在为充电快慢掰扯,明天没准已经为加氢还是充电哪家强吵翻天。
这剧情反转速度,有点上头。
你要问我怎么看,只能说拼的是技术,不是嘴皮子;拼的是配套,不是PPT;拼的是百姓口碑,不是研讨会上画的饼。
电动车这国产潮牌不会轻易让出江湖地位,氢能二轮车野心已经写在脸上,谁笑到最后咱拭目以待。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未来,总在没想到的时候忽然风生水起”。
这氢能小蓝、锂电小绿、燃油小红,哪家登顶王者?
一切系统的革新都来自“用得起、修得了、养得住”,不靠谁说了算,而是街坊老李、花店小妹、送外卖的小哥们真心愿意买单的选择才靠谱。
咱们也别太着急吹爆或者唱衰啥,毕竟“世界那么大,能骑就买辆试试呗”,新技术要用吐槽养大,谁还不是个“氢二代”候选人呢?
你觉得未来出行,氢能车和电动车到底谁能更胜一筹?下一个你的“主力座驾”会怎么选?一起聊聊呗!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