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

说起智能电动车,如今可以说是见怪不怪,尤其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数两辆新车可能就有一辆是电动的。汽车都电动化了,这年头不上点高科技,出门都觉得像穿了双布鞋赶时髦。但是这事儿真发展得顺风顺水吗?全球这么多国家,都步调一致往前冲吗?恐怕大多数人还只看到了表面。前几天看了罗兰贝格那份《2025年智能电动车补能生态体系指数报告》,我反倒觉得,这事儿耐人寻味之处多得很。

为什么电动车看起来火爆,其实“补能”才是关键?大家都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一年又创新高,2024年到了 25%,这数字听起来真厉害。可是电动车跑得再多,补能跟不上不也是一地鸡毛?就好比你家做了桌好菜,偏偏餐具没洗干净,最后吃得也别别扭扭的。报告里说中国电动车渗透率高达 49%,差不多两辆里有一辆了,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反倒慢条斯理甚至掉了队,新兴市场像泰国、越南、阿联酋都开始一猛子往上涨。问题来了,这种表面上的普及,是不是光靠政策堆出来的热闹?真正愿意掏钱买电车、天天开电车的人,真比得过家底厚的老司机们吗?

说到补能基础设施,其实这个才是大问题。全球新增了120万根公共充电桩,听起来不少,但电车上路更多,如今 电动车和公桩的比例拉高到11:1,也就是11辆车争一根桩。你琢磨,那不又回到当年街头抢加油枪、排长队那阵子了吗?而且中国建桩速度全球第一,占了三分之二的新增量,别的国家要么光说不练、要么地广人稀连根桩都懒得插。这还没算上所谓的快充桩,大家一心想着“越快越好”,结果有些地方快充桩占比上来了,但快充贵、电网压力大,等同于高速路服务区小卖部涨价一样,大伙也不爽。

你说,有了充电桩就万事大吉?那可不一定。咱不少用户在家里就能充电,北美最爽,装根自家桩,一觉醒来满电复活。可一到外面,还得靠公共场所补能,来自报告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充电行为还是发生在商场、超市这些地儿。想想在商场逛一圈钱包瘪了,车电倒是充满了,也是现代生活的最佳缩影。问题来了,逛街购物顺便充电算方便,可急着赶路或者家住高层没法装桩的,就只能忍着被“桩荒”捉弄了。

咱再看看区域差异,欧洲其实没咱想的那么“绿色先锋”。德国因为取消补贴,居然电动车渗透率掉队了。英法这些国家,表面数据赶了上来,但背后人们对电动车态度未见得有多热情。美国就更微妙了,补贴政策潮起潮落,买不买还是怯生生地瞅着。一阵风过去又剩下谁买单?日本、韩国也说不上来,表态多,动作少。突然爆发的是“沙漠里的石油大佬”中东,靠着政府钱多电便宜,补能网络比谁都热闹,“国家队”下场当然和私人小作坊不一回事。亚洲其他地方,诸如泰国、越南,电动车虽然起步晚,但人口基数大、发展也快得出奇。说白了,电动车就像数字平台,谁先布局、谁能忍耐、谁能掏腰包,最后谁赢谁输才刚开始。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这时候就得追问一句,为什么中国电动化快得离谱,但充电桩也跟着紧张?是“先上车,后修路”的老路子?还是某种“先卷为王”,拼速度再补基础?答案多半是二者都有点,道理就像城市一夜之间冒出摩天大楼,可地基打得牢不牢只有时间知道。现在市场上几个头部的充电桩运营商,表面风生水起,其实都在拼“利用率”,没人用的桩就是赔钱货,谁能守到最后谁才是赢家。中国这边,还搞起了换电模式,车主车电分家,专门换电池。道理上是好事,可实际运营有多少车主愿意为这点方便买单,倒还要观察。

讲了这么多,难道电动车的前途就这么坎坷?有没有办法让电动化社会来得快点又更顺滑?其实归根到底,有四个问题特别值得咱们想一想: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第一,补能速度什么时候能追上车辆增长?如果每年新增千万辆电动车,而桩不够用,那不就是“坐电梯上班还得抢电表”一样的闹剧重演吗?

第二,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充电体验?家门口自家桩方便,出门在外去哪都能补能才是现代人追求吧。可惜补能不是想补哪儿补哪儿,商场虽好可不是人人都喜欢逛街。再说,地铁站、小区、写字楼,到底该怎么科学布局,让老百姓安心出门不焦虑?

第三,经济性真的变成了“王炸”吗?原先买电动是觉得环保、标榜时尚,现在大家都精打细算,电价加电池维护成本有没有真的比油车省钱,这帐到底怎么算?你说政策光靠补贴,不可能永远管用吧?终归要回到市场驱动力。

第四,电动车只是“充电的机器”吗?新能源社会除了环保,是不是还有新产业、新就业、新方式的可能性?仅仅看车本身,未免太窄了。比如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中东那边都靠电动车给产业升级添砖加瓦,或许才是新蓝海。

其实回望汽车工业史,你就会发现,任何一场革新都离不开“配套先行”。燃油车时代是炼油厂、加油站先扎根,电动车呢,就是看谁能把“补能”做得又快又省心。现在各国都在摸索,有的走政府大投入的老路,有的拼市场倒逼,有的边充边换边创新。这其中谁更聪明,只有几年后才能见分晓。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最后提个问题给大伙想:你觉得,到底是电动车让社会进步,还是补能体系倒逼各行各业升级?就像早年大家说有互联网才有互联网思维,还是因为互联网思维才催生了新行业?汽车换了动力系统,背后产业、用户、城市,要不要也来一场自下而上的革新?

报告里数据固然漂亮,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真正能解决“出门没电”的尴尬,真的做到了经济环保两手抓,才配说汽车革命不负未来。至于哪个地区走得快,不妨再挨过这两年大洗牌,等社会自然卷出“最后赢家”再下结论。你觉得世界还需要多少年,才能让电动车没了补能焦虑?这道题,估计得等各国自己交卷。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全球电动车普及很快,充电桩却紧张,各地补能方式差别大-有驾

别让补能短板拖了电动化社会后腿,才是正儿八经的大智慧。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