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汽车碰撞变成营销秀场

莫把汽车碰撞变成营销秀场

前两天,微信群里突然有人甩了个视频,说理想新车和一辆卡车对撞,把那大卡车都给“创飞”了。群里顿时炸锅,有人调侃,“这不是物理课本要改写了吗?”我正刷着手机,邻居老李敲门借打气筒,也顺嘴问了一句:“你说现在这些,是不是都带点表演性质?”

后来才知道,这事闹得不小。理想官方说他们是找专业第三方做的实验,还特意挑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卡车来测,说是模拟真实路况会遇到的情况。检测机构那边也发话,说流程没问题,设备、车辆都是他们提供的,不存在谁掺和谁作弊。

可最有意思的是,那家造卡车的东风柳州直接发声明,说这视频严重侵权,还损害品牌名誉。他们还提到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之类,看得我脑壳疼——搞个安全咋就扯出这么多法律条文?

其实真要聊碰撞,我身边不少修理厂师傅都有一肚子故事。有次跟老王喝茶,他就感慨,现在大家都盯着星级评分,其实标准化试验,大多数都是拿移动壁障或者假墙去撞,很少真让两台整车互怼。一来成本高,再一个,两台不同车型互相对上,很难保证条件完全一致——别说普通人,就连老司机看数据也容易误会。

记得前年隔壁村有人开自家的皮卡去送货,一脚油门下坡没刹住,把旁边停着的小轿车顶翻进沟里。当时现场照片传出来,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皮卡安全性差,其实后来看监控才发现,那小轿本身底盘低、年头久,结构早松散了。这种事故哪能用来当评判标准?所以,每次看到网上“某某新款秒杀同级”的碰撞片段,我总觉得水分大。

回头再琢磨理想这个“跨界”玩法,让乘用车跟商用大货比拼强度,看起来挺刺激,但参考价值真的有限。我听汽修圈里的师傅私下吐槽:空载的大货重心高,本来就容易侧翻;驾驶舱结实归结实,可设计思路压根儿和家用轿跑不一样。“拿拖拉机比漂移,你图啥呢?”师傅一句话把我们全逗乐了。

莫把汽车碰撞变成营销秀场-有驾

还有一点大家忽略——群友阿斌去年换新SUV时专门问过销售:“你们这安全配置除了常规气囊,还有啥冷门玩意?”销售支支吾吾半天,只提了一嘴副驾预紧限力器。但实际像一些进口车型,早几年就在B柱藏有双层吸能结构,只不过宣传很少讲。这些细节往往决定关键时刻生死,却没人关注,都被噱头抢走风头。

而且,这回视频中间还露出了那辆被撞飞的大货logo。我老婆看完直摇头:“这是故意踩同行吧。”虽然理论上乘用与商用市场没太多交集,但架不住大众认知冲击,“怎么可能小块头赢大块头”,这种画面一旦传播出去,对被动展示品牌肯定影响不好。不管是不是无心之失,总归让人觉得味道变了。

至于公正性嘛,也确实模糊。像之前汽配城张老板常念叨,“这种公开试验,要是不交代清楚具体车辆状态,比如有没有拆减配置,是不是原厂件,全程录像有没有剪辑……外行看热闹呗。”他自己以前吃过亏,被山寨件坑惨一次,从此凡事只信详细报告单。“现在连轮胎花纹深浅都要写清楚!”他说的时候眉毛皱成川字型,看起来特别认真。

其实仔细想,这几年各家为了博眼球,各种极限工况、奇葩对比层出不穷。有时候甚至组织媒体老师现场体验,用砖砸玻璃、拿铁锤敲A柱……可惜最后留在用户脑海里的,多半还是那些戏剧性的瞬间,而真正关乎日常安全的小设计、小升级反倒没人提起。例如我自己的旧MPV,当年买的时候选装ESP系统,被亲戚笑话浪费钱,可前阵子雨夜高速打滑,多亏它救命,否则又是一桩新闻素材。所以有些冷门配置啊,到底值不值钱,还得等关键时候才能见分晓!

事情最后咋收场暂且搁一边,不过每次遇到类似争议,我更关心以后二手市场怎么看待这些营销出来的新概念。有朋友在南方开二手店,他告诉我,现在客户越来越精明,会追问车辆历史维修记录,有没有参加过特殊试验活动。“拍摄样品”、“展览专供”,标签贴上的越多越没人敢接盘。这波操作下来,到底是谁占便宜,也许只有时间知道答案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照澎湃新闻及业内技师闲谈整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